Quantcast
Channel: 思兼神社
Viewing all 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談動畫翻譯

$
0
0
1158063

涼宮春日給你一個讚!

前幾天有個動漫朋友來問我把動漫主題曲日譯中的字幕翻譯問題(思兼的日語其實也很爛):其實也只是「就會」與「才會」的語意相差,但竟仔細到要將成篇文的上文下理看一次來爭辯那個是更好的翻譯。翻譯原則雖然最簡單就是「信、達、雅」,但對於兩個世界的語言來說,要翻譯過來可不是容易的事;何況動漫在我眼中是第三個世界。最常見也就最難就是翻譯有關感情的抽象名詞,例如日文「絆」這個字,如何因時制宜,如何簡明扼要地翻譯過來可是畢生志業。

思兼眼中看來,動畫翻譯容易在絕大部分動畫的性別/性取向定型都相當穩定,基本上維持父權社會的結構。當然也有異色作品:《少女革命》是思兼在印象中,多年來最顛覆的一套動畫。近代少少的例如《黑執事》一類是有名的準腐作(沒有女角或女角在故事中可有可無);甚至乎《輕音部》都可歸類為準百合作(沒有男角或男角在故事中可有可無)。要譯配這種動畫,思兼形容是一種「精準地失控」。首先在日本動畫的審查尺度以及民間的接受程度都遠比香港寬鬆,在婦團、反同、「反教壞細路」的性保守文化下,精準的翻譯未必能夠出街(或惹來攻訐),取而代之就是如何精準地失控,讓台詞仍然帶一種似是而非的曖昧感覺,那是翻譯與配音員的功力所在。

而動畫翻譯難在翻譯其文本互涉(動漫迷多稱為「梗」,即固有橋段、向前作致敬一類超越了本作劇情範圍的內容),翻書查典當然少不了。當中佼佼者是上片《涼宮春日的憂鬱》、亞視曾播過的《幸運星》,思兼其中一個最愛的編劇虛淵玄筆下的所有動畫等。以上片為例是《涼宮春日》裡面的Someday in the rain一集,旁邊傳來了話劇部(這個已經是翻譯了,日文應為演劇部)的排戲的聲音,當中插入了相當多只有留意日劇的人才知道的對白,原意是讓人猜隔離房在做甚麽。這一部分,直接翻譯基本上是死定了,因為如果觀眾無法猜到,甚至認識當中任何一個梗的話,也就令這三分鐘完全失去意義。故香港版配音把這段內容惡搞,導入了本地配音員一直以來常為人所聽見的配音內容(例如配靜宜的梁少霞小姐同時亦報天氣),這段是為人津津樂道的「非常爛對白」,也算是翻譯再本土化的重要一步。

為甚麼思兼說動漫翻譯再本土化?八十後可能會比較了解:例如在二千年前後:叮噹改名為多拉A夢,林有德改名為布拉度。九十年代初或再之前,這些動畫都會加入部分本土內容:例如ジオング最初譯為戰神渣古,後來譯作自護號。以及到現在在華語區幾乎都稱宇宙世紀高達作品裡面,植根於殖民星的國家稱為吉翁公國,但香港仍有相當多人稱其為自護;另外加上一部分惡搞(例如馬沙被技術人員揶揄他甚麽都不懂)。但回歸後動畫一度緊跟其日文直譯/音譯,主要是因為被稱為「動漫塔利班」的原文至上主義者的激烈行動,曾經就著陳奕迅主唱《鋼之煉金術師(電視版)》中文主題曲《不死傳說》曾計劃到三色台抗議。再本土化這幾年才方見起息,例如J2動畫《旋風管家》甚至出現很多香港動漫界才會知道的名稱:例如著名動漫博主馮友等。很多時我們談文化本土的時候,都會忽略香港對中國大陸以外的其他地方文化的譯入情況。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所有英文名稱都會被日本人譯入作片假名甚至創造簡化版的和式英語(例如英文Building,日文只取其開首兩個音節ビル作日常用途),日本與香港在文化吸收之間的相異之處,內裡文章足夠寫一篇論文。

電視動畫與我們在網上看的字幕組最大分別在於:電視動畫我們很少會見到專有名詞的註釋。別看少這一點微小的分別,它分分鐘要令專有名詞由音譯轉意譯,以方便觀眾理解劇情。例如不熟悉日本文化的人未必知道三味線原來是一種樂器,這點在翻譯的時候也要顧慮到。動畫翻譯是頗考創意與耐力的:有別於譯新聞,達意之外還需要文采;也有別於譯電影,動畫對普通觀眾來說更陌生。在這兩個前提之下,以創意方法突破語義上的限制,以耐力去令故事變得容易理解無可厚非。在觀眾導向的前提下,電視動畫翻譯從來就要保證最佳的理解/劇情梳理,甚於完全忠於原作。或者不如叫政府多發電視牌,讓三色台與亞視不能壟斷市場,從而滿足更多小眾要求。

無論你是否喜歡他們的翻譯,也請大家欣賞這種翻譯的苦勞,無愛的人是很難處理這麼龐大的文化翻譯。至於對原音有愛,堅持原音的觀眾,網絡很方便,不如就看「生肉」*吧 —— 給予粵語文化更多的創作空間與生存空間。

 

* 「生肉」,即Raw影像檔,未經字幕組加工的日文原聲原片。



思考動畫(二):主觀經驗論

$
0
0

080820_02

(此文回應:《動畫的主觀體驗 — 我們能夠欣賞不喜歡的作品嗎?》 by SOS BLOG,其他議論請閱星野遙君的《談動畫批評》、賭客的《動漫的觀與評》

格物而致知,看得動畫多了久了,總會總結到一些觀影的學問:最常見「誰家做甚麽片一定爛」的一般論歸納,這些其實都是基於主觀體驗。主觀體驗這前提沒甚麽討論空間而言,問題在於我們是否不能批判主觀體驗的結論?

思兼認為團長的立論其實大體正確,理解他人的主觀有助我們從更多角度理解動畫。但將主觀經驗的範圍說得太大,導致沒有聚焦點,動畫的具體質素水平變得泛感性化,其實針對不同形式的主觀經驗我們是可以評,然而此評若無標準可言則像打空氣一樣,只有罵戰而沒有討論。這些標準同樣是主觀的,它的功用不在評定對與錯,而在有沒有參考價值。

 

萌觀點與CP

萌觀點與CP(Coupling的簡寫,即角色之間的戀愛關係/曖昧關係) 是動漫筆戰最常見的題目,有女角就一定會歸邊,有兩邊就幾乎一定有罵戰,很簡單:因為男主角只有一個(腐作亦然,只是性別倒轉而已),但CP可以衍生很多對。

思兼認為這類觀點辯起上來最沒有意思,因為無論攻防雙方也無可能提出所謂標準 —— 萌屬性與人的匹配往往非常個人,甚至連當事人都無法好好解釋:思兼有實妹但卻是妹控,星野遙君是白髮控。在評論這種介乎完全的形象消費/心因的親和感,絕大部分的討論不會有結果,最終演變成罵戰。

同樣問題亦可見於CP,尤其是準腐作、準百合作的CP匹配之上,雖然作為基調的文本一樣,即使劇情上對於所有CP皆有暗示,因確認偏誤,每個人都幾乎在自說自話——那是因為彼此之間的妄想世界完全不同。萌觀點與CP都有一個共通點,它涉及過多的(非貶義)個人經驗詮釋(而無關於觀影經驗),導致角色內容基本上已經失真又或脫離劇情。

E3839EE382AFE383ADE382B9E38080EFBC95EFBC90

ランカ.リー by T2 Art works

CP還有一種衍生筆戰:官配(故事劇情已確認的關係,多為男女關係)討論,這是CP討論之中唯一可能有建樹的範疇。對於已經有官配的動畫來說,鋪墊官配的起承轉合是動畫(尤其是校園系動畫)重要的劇情構成。然而這種討論要注意的是:官配的不適合永遠不能論證其他CP的適性,在作者論等於一切的動畫裡面,這點純粹反映作者寫得不夠好而已。

分享一次思兼轉CP的經歷,在Macross Frontier中,電視版我由始至終都是綠毛飯。尤其是她離開Frontier去尋找自己的身世的時候,期間所唱的《蒼のエーテル》簡直是完全中了槍。然而在劇場版中,シェリル表現出來的一種悲劇公主的堅強更令人又愛又憐,思兼形容自己被這劇場版扳了回去。思兼提出這點是想說明,動畫不可能脫離劇情對人物的塑造,否則他與她就不是一個獨特的角色,只是一堆萌屬性而已。

 

肉番是沒有劇情的免死金牌?

動畫不可能脫離劇情對人物的塑造,肉番有沒有特權?我認為沒有。無疑對於肉番我們對劇情的要求可以稍降一些,但也只是稍稍而已:這稍稍的意思是指可以不計較深度,但十分介意劇理不完整。

思兼看過不少劇情表現良好的肉番:例如《純情房東俏房客》、成人遊戲改編的《タユタマ》《ご愁傷さま二ノ宮くん》、以及令我感覺窒息的巨乳動畫セキレイ》等等,所以「肉番」與「萌番」的欣賞角度不同並非理想的開脫理由。思兼承認現在越來越多重實用性的后宮動畫,對於此類動畫作品的價值並非在於深究劇情,但如果就能因此偏廢劇情則是矯枉過正。例如以團長所提及的《To Loveる ダークネス》,實用性來講滿分,在評分表亦反映了出來,思兼還是美柑妹的忠實擁躉。但這不代表可以忽視此作品最後連黑咲芽亞背後的黑幕都未交代清楚就草草收結的理由。

從喜歡作品的人的主觀來說,批評作品沒有劇情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而是「不相關」(irrelevant)。

團長這句話令思兼重新思考動漫評論的評論對象:對於喜歡作品的人的而言,他喜歡作品可以因為這故事跟他以前有共鳴,或者賣萌很實用等等,混雜了文本以外的功用。然而思兼認為動漫評論關鍵在於說出:這套動畫如何帶給我怎樣的樂趣。還記得團長此文的英文題《Can we judge anime objectively?》,雖然我們是基於自己主觀經驗去評斷動畫,然而評論如果有客觀的追求的話:「如何帶給我」是較客觀的,基於作品本身而評論的;「怎樣的樂趣」是獨特的、個人化的、較主觀的、多數有感情色彩的。以思兼為例,評論一般不會介入別人的主觀觀影經驗,然而不代表它不會圍繞作品本身作評價。

我認同團長說的,兩個人的主觀觀影經驗大概是不相關的。但在此時,思兼就會喜歡挑戰:即使對於喜歡看肉聽嬌喘的觀眾來說,是否可以接受完全沒有劇情的角色設定?那為甚麼在Pixiv裡面找一幅十八禁/露小褲褲的圖又不能取代動畫觀影經驗?思兼希望籍此反證劇情在動畫裡面有無可取代的意義,至少對於《To Loveる ダークネス》來說,劇情文本多來自本篇故事——因此才可以讓角色的萌屬性在故事之中跳舞;我們對萌屬性有反應,但卻是劇情使萌屬性跟隨人物活起來。這過程發生得太自然令人不察覺到,包括與它十八禁同人誌之間的互相指涉。

所以在評論中,思兼常有長篇大論的拆解與分析,因為這是我的主觀觀影經驗的整理,然而它怎樣帶來則是一套動畫劇理的優劣 —— 這習慣在《猫物語.黒》 總評中最為明顯。

 

劇情的死角:《日常》

以劇情主導的方式寫評論,你如何處理純笑番的《日常》?

nichijo0102

《日常》

這類動畫幾乎是思兼的剋星,主要是因為思兼的笑點比較奇怪,通常是見到有政治意味的笑話會大笑,所以《表姐你好野》這類電影思兼很喜。但若評這類動畫,思兼認為分別只是拿起不同的評分紙去評某動畫。既然劇情變成茶番,那茶番的具體效果就是思兼主要評的部分。如上所述,思兼對笑話的評定並不大眾,儘管如此:《日常》還是有傳統意義上的劇情的——只是它未必跟從我們常理解的起承轉合的經典形式去鋪敘,而是以日常小劇場的衝突去引爆笑彈:例如有一次美緒在交稿的時候神色慌張而被警察截查,結果他扳倒了警察,拾回了原稿。

短劇形式構劇多數有Punchline,即使沒有明顯起承轉合,也有一點必然令你笑,或者必然要你感動的位,通常這部分就是評論所斟酌的地方。

結語

看任何評論如是,筆戰如是,對事不對人基本上是老生常談;然而面對自己喜歡的動畫被貶,或者被評。修為也許比一切都重要,其實往往對方只是說出你可能沒有留意到的地方,押後那反抗意識可能看得就會更開心,更快樂;老實說,如果毫無樂趣,對方又怎會看完整套動畫再寫來虐待自己呢?同為有愛之人,像思兼與朋友們的沙龍一樣,吹水裝逼一下,為作品思考更多,不是獲得更多嗎?就如《我的妹妹哪有這麼可愛?》裡面的黑貓與桐乃一樣,吵個臉紅耳熱還是重歸舊好。

上文其實還有一種評論方法沒有提及到,思兼也不擅長:是製作組分析,高階宅會很懂此道,因為他們真的記了相當多大手製作人,製作公司的秘辛與往績。這種出發點一般更客觀,但多為預測之用,少作總評。無論哪種思兼都會喜歡看 :)

每個人看一套動畫的觀影角度都不同,這點之上辯無可辯,亦無需比較高低,反正就是為了樂趣。然而,一套動畫來說有沒有優劣,思兼相信有的;至於思兼的評論能不能達到評定這層次則為後話,雖然思兼也想做得到,事實上是我還未做到(敲頭)。


Psycho-pass 21

$
0
0

[Leopard-Raws] Psycho-pass - 21 RAW (CX 1280x720 x264 AAC)[13-37-06]

這兩話評劇理都應該是無事可評,專心等總評吧(拖~)

[Leopard-Raws] Psycho-pass - 21 RAW (CX 1280x720 x264 AAC)[13-38-46]

醫生前幾話就說過:犯罪係數有別於心(思兼維持常守朱的免罪體質推定,而那種免罪體質有別於慎島,而是長時間保持情緒穩定、保持所謂「理智」的人。)。常守朱本話比起上一話多了不少猶豫,無論甚麽語氣聽起來都像逞強。無論是對狡嚙的挑釁(「並不是只有你才能捉慎島。」);還是對六合塚的獨白(「現在只好向前走。」)。

在與系統的交涉之中,常守朱其實成功以計算打計算。對於絲比路來講,其實兩個壞結果皆招致自我摧毀,才換到所謂特例(緊急狀態下的以較少損害為優)。對於常守朱來講,其實亦不知覺間得出一個倫理決定:破壞規矩比殺人為優,是沒有人肯定自己是否做對了而已。個人正義是絕對的孤獨,這點故事裡面的主角三人皆清楚明白。

較沒有想到的是[Leopard-Raws] Psycho-pass - 21 RAW (CX 1280x720 x264 AAC)[13-41-52]這話派的便當,派得有點突然,雖然為意料之內,尤其是父子情還是恰當好處的:兒子渴望被父親認同自己的正義感,但父親卻不以為然,不跟他走在同一條路上(就像現在一樣將自己越逼越緊,逼到成為兩種公義之間的磨心,卻又無法抽身而去),但父親其實也只是以保護他作首要考慮(之前勸過宜野座不如採一個人球的立場)。年輕時為理念犧牲,成年時為工作賣命,年老時保護妻小。征陸這番說話有兩種意義:第一、你在你相信的正義之內能夠保護到你,剩下的骯髒活讓為父幫你達成;第二、世界上總需要有人站在這種地方作判斷,否則就會痛失所有應持守的價值。

[Leopard-Raws] Psycho-pass - 21 RAW (CX 1280x720 x264 AAC)[13-43-16]儘管如此,虛淵狂氣還是爆死了征陸,但反為宜野座這個角色提供了一個反省的機會。在保護不了人的正義之前究竟有何意義?情節之間氾濫了人文主義傾向,甚至這樣說:正如常守朱在開首的推斷一樣,我們全部人都猜錯了醉翁之意:瘋狂的慎島目標並非要令這個粗疏的計劃成功,這個計劃成功幾乎可以說只是獎賞。勝利條件是一課全員的醒覺/死亡;敗北條件當然是被捉住。我認為:對於不怕死的慎島來說,死亡連敗北條件也說不上,也只是不斷延長其西西弗斯改變世界的戰爭而已。慎島是濫殺,但非無差別地殺。動殺機同時等於動真情,這種演繹方法雖然有夠歪曲,但在絲比路的國度下其實不難理解。

結局是怎樣:BAD END吧。虛淵玄的案底花得你根本不可能信他會寫出甚麽好結局。用狡嚙的方法反推斷的話:虛淵最慘可能的結局是怎樣?慎島被殺,狡嚙也保不住;宜野座崩潰,剩下正常的常守朱為下一代的監視官,接手整個一課,永劫無間地獄才是最強的懲罰啊……嘛,正常,在絲比路的世界裡面,如何才是正常的結局?


問題児たちが異世界から来るそうですよ? 總評

$
0
0

[KTXP][Mondaiji][10][GB][720P][x264_AAC][01-55-15]

沒甚麽深層意思的一套動畫,內容亦實在王道得可以,但看得思兼非常愉快,一來是因為這季的動畫絕大部分都讓思兼失望,二來是這套動畫的節奏感很好,緊湊而不趕場的動畫,節奏捏得如此精準,實在值得一讚。

全長只有十集,不過做多也沒太大意思,以三部分構成:兩集引子、三集對ペルセウス、最後五集雙線敘述:表線為サラマンドラ家幼女的登基慶典,裡線為以黑死病魔王佩斯特為首「幻想魔道書群」的死亡恩賜遊戲。

[KTXP][Mondaiji][09][GB][720P][x264_AAC][02-02-53] [KTXP][Mondaiji][05][GB][720P][x264_AAC][01-50-35]

故事發生地箱庭就是一個角色扮演的遊樂場,內容包括做任務與莊園戰爭,透過攻入去內門而升級。設定上此作依照所謂「立體交叉平衡世界論」構成,每個人的恩賜力量亦根據其象徵的歷史事件、地理環境、神話童謠、宇宙星宿、擁有超自然力量的飾物、甚至純粹的能量聚合(龍種)而定——我倒是能夠理解這種泛力量的說法,像Fate世界裡面,Saber所象徵的King Arthur實際上象徵的是其傳說裡面的人物,現實是否存在其實不重要:最印證到這點是一百三十人的偽傳承與正傳承的部分(威悉河的神隱、與威悉河的逃難各有力量,而因後世較多人知道威悉河的神隱,故此這也成為威悉能夠人化,而一百三十人只能夠成為地縛靈。);當然更多關鍵的恩賜也就沒有解釋(例如飛鳥的「威光」的來源等,其背景人設鋪墊是敗筆)。有趣的是:若再深究其設定就會發覺:其實象徵恩賜是一種原罪,例如對於佩斯特來說她存在目的就是為八千萬人向太陽復仇,因此需要拿下白夜叉之後才可以成為自己,在死前才有一種壯志未酬的悲嘆;對於ペルセウス來說,擊倒他神話所象徵的勝利,等於取代他的榮耀,也是強制莊園戰的發動條件。設定上最犯駁的一點是神格與象徵恩賜的分離,思兼想不到任何合理理由去讓亡靈賜予河精神格。

嘛,世界觀怎樣都好啦w。打從第二話開始,男主角逆廻 十六夜就因為逆天級數的恩賜「正體不明」,以及黑兔的必然命中的「帝釋天之槍」,這兩個恩賜本身就破壞了整個遊戲的平衡性。這點觀眾預期很重要,基本上無論多麼誇張的情節也不會有所謂犯駁的可能,尤其是「正體不明」等於任由作者作背景講故事。但故事的主軸亦並非以人為中心點,而是以No Name的壯大為主軸,而各人為此參與的恩賜遊戲、以及改變才是故事的重心。

[KTXP][Mondaiji][01][BIG5][720P][x264_AAC][01-33-29][KTXP][Mondaiji][06][GB][720P][x264_AAC][01-52-22]

[KTXP][Mondaiji][04][GB][720P][x264_AAC][02-08-06][KTXP][Mondaiji][08][GB][720P][x264_AAC][02-09-00]

黑兔為本作主要的茶番供應者,絕大部分時間她都被其他三個問題兒戲弄(思兼也超想戲弄黑兔的說)。尤其是她的傲人身材配合她性感的衣著,更是白夜叉與十六夜的共同志趣。黑兔是故事之中最認真,最重情義的角色,所以被玩起上來也實在太笨,總令人愛不惜手。故事對其他兩角的鋪敘反而不足,而當中又以春日部耀的故事背景寫得最少,結果在與南瓜鬼火的一話中;其實我理解不到她領會到甚麽,相比之下久遠飛鳥對自己恩賜的情結那部分就比較明確。嘛!男主角十六夜打從一開始就圈外了,思兼從來沒想過它要一季就解掉這個謎。

之前講過這套動畫最出色是對於動畫節奏的拿捏,儘管它表現出來的商業性並沒有肉作那麼赤裸,但這種構劇方法本身很夠商業,很符合那種二十分鐘無憂慮即食動畫的要求,原因是它幾乎每一集都會有恩賜遊戲/關鍵危機劇情,故事之中除了第一集以及第九集沒有出現危機劇情/恩賜遊戲(因此劇力在這兩話來說也最低):所謂商業構劇若放入動畫中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每一章故事中明顯可見的衝突(レティシア與魔王遊戲),對於恩賜遊戲這個設定來說,這並不難達到,也因為是遊戲,起承轉合全部都變得可以預期;二、每一話裡面均出現關鍵情節,如上所述,除了第一話是引子,以及第九話是談判故事之外,每一話都會出現明確的劇力點(例如第四話レティシア被石化、其他話由恩賜遊戲帶來的緊湊感),其他部分則以茶番填滿,其用心之密,其實不難看見。

[KTXP][Mondaiji][10][GB][720P][x264_AAC][02-12-46] [KTXP][Mondaiji][10][GB][720P][x264_AAC][01-58-39]

當然這動畫其實可以有更多煽情的位置,尤其是對於(魔王側)佩斯特那種動機描寫(堪稱怨念的部分),三個主角的歷史淵源,甚至對於故事裡面復興共同體的故事經營等等,往往是令故事更有深度的位置,而竟然完全沒有發揮(連閃幀回憶都沒有)。劇情與劇理而言雖然淺薄片面,更沒有任何一點挑戰這遊戲規則的本身(尤其是比起其他如《來自新世界》那種不斷鑽進世界內部的世界觀);但思兼認為,每年總有幾套這些動畫賣老梗也未必必然會賣得精彩,故事的緊湊本身就應該打個好分數,故此思兼會給予此作準優作的評級,尤其是對於喜歡消閒式看動畫的觀眾,這絕對是磨時間的恩物。


那眼不見為淨的未來?

$
0
0
34239718

pixiv id: 34239718

並不是所有回憶的玻璃瓶都應該扭開,尤其是當你忘記了你為甚麼要封禁這段回憶的時候,扭開潘多拉的瓶蓋,就會發覺連希望都已經腐爛。

科技日新月異,每過幾年,人類就要大遷徙,從一個伺服器搬去另一個伺服器,重新開機。從ICQ,到MSN,到Skype —— 我懷疑世界其實已經靜悄悄地搬到whatsapp。世界末日前的聖地巡禮,看著那個人去樓空,連紅綠橙燈都不掛的家家戶戶,我們發覺參觀死物本身很有趣,參觀將死的死物更有趣:看著它如何死去,光榮死去,應該要放八十八響禮炮送別將遠去的友人。

思兼曰:The light will finally break the haze.

看著一條不知何年何月寫下的近況,發覺自己在更早之前其實已經搬家到Facebook。人類懷舊而並不念舊,現代念舊是種罪惡,它跟不上時代需要,儘管我們永遠回答不了時代需要甚麽。裝個假狗,用「中國航天」取代以前公園裡面那個太空,照張相在Instagram選個美好的懷舊色調,留住了永遠不會再看的相片。

聯絡名單上面有一個朋友已經過身,我只記得他大概的樣子,他那小提琴,他大概的笑容,究竟我能不能夠再加他?記錄是現代的特色,然而我詛咒記錄的時候又被記錄所詛咒:伺服器將這個列表刪除之後,他在我的世界再不會有遺物,沒有實感的回憶我沒有把握可以記住;卻又與此同時上十萬句的談話記錄嘲笑著明日黃花,還記得夏日為「妹妹」在擔憂,聽著她哭著訴苦,是那麼深陷於網絡之中而動了惻隱;而又因為冷落的數個月而無疾而終。從來就是0011的數位,如果你有感情,為何不懂反應?

我好想諉過了給網絡,它沒有感情,沒有自主思考,同樣也就不會干預你的人生,你將不想要的回憶掃到MSN裡面,留下的都是美好的。他不會叫,被刪除就被刪除,連人道毀滅都完全無聲無色。最後重複過錯,也重複人類遺忘過錯的過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只因我們怕後悔,人無法饒恕自己的罪。

三月十七日,登入MSN,它還是亮著綠燈,世界末日再一次落空……我們請讓這黑夜無限延長,守著空城,待著下一個世界末日 —— 因為香港已經回歸,MSN在中國大陸的服務繼續,謝謝各位支持。


過於安靜的餘音

$
0
0

4011721225_e871892d3a

哀只能默,
信望愛的速度,
以為追過了距離,
兩唇靠近一刻,
安靜錯估了
靈魂的疼痛。

愛只能默,
過於安靜的餘音,
向著二開方根的盡頭,
尋找靈魂的入口,
理性的反鎖,
還以為
時間會讓靈魂安寧。

忘卻錄音,
旋轉的磁帶奏著噩夢。


宅男宅女洗冤錄

$
0
0
MD0000002818000306_pic

真的有必要常常把青少年抽出來講嗎?

幾日前在《經濟日報》閱及《宅男的危機 社會病了?》一文,論及之前兩宗不幸的弒親案,並以「宅男」兩字冠之,報紙雖然行文彷彿中立客觀。但即使身為轉載者,對字眼不求甚解,語焉不詳,實在有必要撰文以正視聽。為此思兼亦曾做過調查,查究《經濟日報》對這些媒體新字,尤其是在青少年頭上扣帽子的新字作查證,嘗試從以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探究媒體亂用新詞彙所帶來的問題。

 

破謬一、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宅男?

思兼在數個月前在論及香港的御宅文化時候,曾經探究過宅在華文地區的意思:

回到華文語境:「宅」其實是一個望文生義的字,所以與原本日文語境詞語充滿歷史性相比,唯一帶了過來的就是負面含義 —— 思兼認為「宅」這個稱呼在罵人之前是無法定義的,就像「八十後」一樣被媒體用濫了的字。「宅」最闊可指「宅在家中」的動詞用法,即單純指經常留在家中這個習慣,在這種語義中暗含著「宅在家中」的道德責難,所以我們不會說一些經營網上商店的人「宅在家中」,因為那是正事。在香港只有「搵食」或「讀書」(也是為了搵食)才能算得正式。

而較狹義的定義則與「雙失」與「隱青」這些字互相指涉,雖然嚴格來說還是有分別,但大體上「宅」這個字可以看作是前兩種社會問題的戲謔用法……

—— 節錄自《香港社會的動漫與「宅」

「宅」本身在華文區被廣泛誤用,最先流行於台灣綜藝節目;那時候已經將「宅」醜化為衣冠不整,深居簡出,不擅交際的年輕人;對於「御宅族」本身對次文化興趣的熱誠,在漫畫同人節的熱衷於溝通交流的一面略去,隻字不提。久而久之,此字竟被傳媒借刀成為華文區裡面最大的社會問題包銷商。只要說「宅」,望文生義,即為極盡惡貫滿盈之能事。但其實一開始這個字就用錯,此報道則再用再錯,「宅」字明明易於望文生義,以訛傳訛,卻有意無意地玩弄詞語,模糊真正的社會問題。

此報道先偷換「御宅族」「宅男」兩字的概念,在基於錯誤前設繼續論證這社會問題。而在該報道裡面提及過的「問題年輕人」,其實在學界已經有數個較好的專有名詞,形容不同的社會問題——最少在意思上比較接近它提及的意思,甚至連撰文者自己都承認所謂「宅男」有「隱蔽青年」這個較準確的稱謂去形容此社會現象;思兼無法理解該報道的一意孤行。

以下希望為讀者理清文章裡面「宅男」所包含的語意,並溯本追源找回他們對應的名稱。

  • 隱蔽青年:泛指社交能力有問題、足不出戶、沉迷網絡的年輕男女。
  • 尼特族(NEET):不在學,未就業,不在培訓的簡寫。
  • 寄居單身族(パラサイトシングル,Parasite Single):文中第五段以「他們不少已到成家立室年紀,但仍然依靠父母過活,且沒有找工作的動力」形容之。

此外,文章有數個巧妙的,有意或無意的語意陷阱,報紙最常以預計讀者反應來代替讀者作判斷,包括以下:

  • 第四段的「一名典型御宅族男子宮崎勤」:文章將宮崎勤事件變成對內向年輕人的獵巫,但其實至今都無任何專家報告證明他是典型。思兼本人也自稱「御宅族」,敢問《經濟日報》我是否典型?其他不殺人、正在就業的「御宅族」是否都是非典型?其實我們可以見到這個「典型」只是標籤,並無具體的引例論證。
  • 第六段的「日本自從發生「御宅族」殺人事件後」:「御宅族」此字具全稱意思,代指所有御宅族。文章只提及宮崎勤一人,為何不以「宮崎勤事件」代之?習慣上,討論此事的人都以「宮崎勤事件」代稱以免孤例以偏概全,標籤整個族群。

從上可見,《經濟日報》對這類新名詞非常不敏感,甚至曲解上述名詞(或有意為之,達致戲劇效果,譁眾取寵);並將「宅男」放標題,我等「御宅族」被侮辱實在與有榮焉。

 

破謬二、偶一為之可恕,屢錯不改難容

事實上,與其他報紙一樣,《經濟日報》並非第一次針對年輕人以說教的方式行文,當中有以新詞包裝的文章亦不少,思兼日前閱畢《經濟日報》上載到雅虎新聞,從上年10月29日至本年3月18日共1000條新聞,裡面以類似針對年輕人說教的結構行文的報道亦並多見,思兼並非質疑報道的真實性,而是針對這些報道的語言特徵作一歸納並批判。

符合新詞(無論標題及內文)引用的報道如下:

  • 小學教理財 長大不做月光族 (30/10/2012:月光族)
  • 「青貧族」收入零增長 有打拼無未來? (20/11/2012:青貧族)
  • 「尼特族」席捲全球 打救要趁早(29/11/2012:尼特族)
  • 90後「炸彈世代」 破壞力Vs爆發力(24/12/2012:炸彈世代)
  • 低薪詛咒解不開 難擋下流志向(23/01/2013:下流志向)
  • 90後App世代 「不上網會死」(25/01/2013:App世代)
  • 上流階梯未消失 機遇何處尋? (05/03/2013:上流階梯)
  • 90後年代大不同 何須比下去?(15/03/2013:90後)
  • 宅男的危機 社會病了? (18/03/2013:宅男)

近十年來,有關青少年標籤的新名詞有如雨後春筍,《經濟日報》於當中應記一功,平均每半個月就關照我們,為我們從世界各地旁徵博引一大堆社會名詞,並抽空其當中的政社經背景,成為便宜理論。例如最簡單說日本與香港之間的分別,雖然兩者都經歷少子化現象,但背後的原因卻大有不同:前者因為八十年代末泡沫經濟爆破,二十年間經濟疲弱一蹶不振,青少年於當中受苦甚多,難以受聘於全職工作,人浮於事,自然就無法計劃將來;但香港顯然並非如此,香港經歷過多次經濟高峰:九七年以及現在,但青少年從來無法受惠,原因是產業結構失衡,勞工福利政策亦得不到足夠的保障,青少年的上流機會減少產業因素遠比外圍因素多 —— 一概而論除了顯出其無知之外,更凸顯其潛在的新自由主義立場,講求個人成功,忽視所有社會體制所帶來的影響。

香港沒有世代論嗎?有!社會學者呂大樂曾撰書《四代香港人》,雖然並非嚴謹學術著作,但最少並沒有抽空香港具體的社會轉變,使理論有參考價值。然而上述新聞意味著甚麽:正確的命名是分析,不實的命名則是標籤。況且世代論本身局限性甚多,常識思考都會知道世代論的概括無法不結合個人對時代的回應:我們在上個十年還在說新一代政治冷感,高鐵反國教一夜之間連那個十年的人都出來參與社會運動,那究竟是時代的問題,還是世代的問題,答案顯然易見。

 

為了更公允地評論此類文章,我抽取當中較為具有明確結構的一類文章,即所謂較典型的報道*:典型報道一般有以下三個因素:新詞/或對青年人的刻板印象,統計數據或外國例子作為引例,最後以給年輕人的勸勉或給政府政策建議。以下嘗試分析《上流階梯未消失 機遇何處尋?》及《低薪詛咒解不開 難擋下流志向》兩文,兩文處於意識形態的不同位置:前文講求純粹個人努力,後文則較多側重社會問題描寫,伴以批判論述分析中的尋找隱藏論述的方法、以及新聞學的倒三角結構去探究此報道正為哪些團體卸責,見微知著:

在《上流階梯未消失 機遇何處尋?》一文中,筆者以 「經濟大不如前」以及 「學歷貶值」作為薪金上升停滯的說辭;遂以「80後、90後已多是大專畢業,甫踏出社會,已瞄着白領或行政管理工作」形容年輕人,有誰背著十多萬學債不希望過上好生活?而且「瞄著」這個字本身可以有兩個演繹:第一、作為將來的目標:大部分人都想過上好生活,究竟何罪之有?第二、作為一入職的目標:思兼身為大學生卻見不到大家有如此好高騖遠。最後以「自我裝備 勿怨不如父輩」將這個經濟結構的問題推到個人身上。而「社會經濟活力」的問題則僅僅放於文末得一句,論證規模比前半段論證年輕人認知問題的部分差得遠。

在報道中,有一個相當巧妙的語言謬誤:

有關社會流動的判斷,很多時來自與上一代的比較。出身於60、70年代的上一輩,很多成長於社會較貧乏時期,年幼生活質素低,父母學歷不高,但不少透過教育,可比父母輩從事更高社會階級的職業,薪金攀升也快,肩擔可改善一家生活質素的支柱,但80後、90後出生於較經濟好年代,或來自中產富裕家庭,父母已在社會地位及經濟能力上有一定水平,年輕人若要超越上一代,當然比上一代有難度。

眾所周知,那個年代大學升學率只有區區幾個百分點,相比現在並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它把我們的比較兩個世代的相對上流速度偷換成與上一代現在的絕對社經地位的比較。當然這與讀者平時的閱讀習慣也有關,我們一般只閱題目,有興趣才掃讀內文,甚少像思兼一樣咬文嚼字理清當中的邏輯,然而這些不求甚解的文字卻確實影響我們對事實的判斷,這就是傳媒的威力。

比較第二篇文章《低薪詛咒解不開 難擋下流志向》,此文算是較客觀提及更多體制問題,但以較突兀的、旁敲側擊的方法說故事。本文以政府統計處報告《2011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青年》作開頭,但縱觀全文卻以國際角度述說此社會問題,搔癢搔不著患處。文末筆鋒一轉轉到「年輕人輪公屋」並將此等同於「下流志向」,薪金追不上樓價幾乎是鐵一般的事實,這等同將非戰之罪戴在他們身上。文末以創新產業作為一切的萬靈藥,但事實上無本又豈能生財。背著十多萬學債。即使如智能手機游戲市場多是一百個嘗試九十九個敗陣,接下來的社會問題仍然需要解決,創新產業只是一個瞬間的希望,並非救火的良策。

此兩文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一個角色:香港商界在青年人就業問題上的角色;行文往往強調政府的角色,淡化了企業的責任。當然對於《經濟日報》來說,這幾乎是禁語,大家都明白心照不宣。但是以此刻意為大財團卸膊,塗脂抹粉,無視他們應有的社會責任;並抹黑青少年作為一個人的合理反應:正常人而言,你覺得沒有希望你會不會放棄?會的話,為何來到年輕人的語境就變成了滔天大罪?

 

破謬三、吹一個青年問題的肥皂泡

知識即權威。在報紙這種讀者多在消費閱讀,而非批判閱讀的情況下尤甚。上文雖然分析對象為《經濟日報》,但本文的目的並非針對一份報紙,而是針對整個傳媒新聞界對於這類詞語的輕率處理,為求賣紙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最終苦了的:是被你們的利潤標籤的年輕人。

青年問題有一半是吹捧出來,有一半則是社會問題的個人化表述,對於整個社會體制來講,年輕人大多數沒有發言權,也沒有改變的能力。不上進、不努力、不懂變通,這些說起來容易到極的責罵,本身就蘊含一種權力不平衡,永遠青年人就是問題,就是該罵的。大眾用九秒九讀完的報紙,讀不出半點對年輕人的憐憫,也讀不到政經結構的半點問題,有如每隔一段時間就到資源回收桶循環論點,罵完花生完一輪,再度沉寂,無助解決整件事。

「青年問題」在政治論述上是很弔詭的,年輕人本身就背負著社會大眾的標籤:非性化想像、父母的延伸、道德的戰場、未來的搖錢樹 —— 這一切一切使青少年永遠成為主流傳媒的箭靶,上述四個標籤場域作為青少年最少會中一箭。常說理想的成年人必先經過多元發展,自由成長,但是每每主流媒體卻對此多加阻擾:鼓吹家長對兒女的操縱慾,久而久之青少年就只能屈服於期望之下,無處宣洩,亦無人為他們鳴冤,要不怒火街頭,要不深宵街青,何嘗不是這個高壓社會的一體兩面?而傳媒往往未審先判,讓道德判斷先於求證,無助於公眾討論真正的社會問題的同時吹出一個青年問題的肥皂泡,著迷於肥皂泡的虛幻,又是否能看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香港報紙的企業/政治影響因素很多,並非像外國一樣,有專為他們發聲的報紙。例如英國萊斯特有一份報紙Leicester Mercury,會為少數族裔發聲,萊斯特也成為英國2001年少數族裔暴動事件中倖免的城市。很多時候,在戲謔之間,我們散播了惡意而不自知。不期望這些報紙會平衡報道,甚至為青少年發聲,但最少帽子扣少一點,命中要害地評論真正的社會問題,而不是利益主宰文字已經值得鼓掌。傳媒是社會公器,青少年也應是社會的一部分,多點同情,少點責罵,多點像朋友,少點像權威,大家都會生活得壓力少一點。若然公器私用得太多,我們還應該給你尊重嗎?報有報格,人貴自知,請惜墨如金,將社會公器用在真正的問題上。

 

* 符合說教式報道的文章比以上列表多,為了行文通順,此處略去。


Psycho-pass 22

$
0
0

[Cradle][PSYCHO-PASS][22_FIN][BIG5][720P][AVC_AAC][21-32-30]

完美世界同時也是悲慘世界,其他猜想全都被打臉了,唯一算對了的:是常守朱那永劫的征途。

本話的結尾可謂最真實,最王道,同時也是最沉重的結尾:沉重在其太真實。思兼畢竟有點理想主義,對這種結局雖不意外,亦不樂見。

[Cradle][PSYCHO-PASS][22_FIN][BIG5][720P][AVC_AAC][21-27-52] [Cradle][PSYCHO-PASS][22_FIN][BIG5][720P][AVC_AAC][21-28-43] [Cradle][PSYCHO-PASS][22_FIN][BIG5][720P][AVC_AAC][21-29-07] [Cradle][PSYCHO-PASS][22_FIN][BIG5][720P][AVC_AAC][21-29-26]

故事先婊常守朱,雖然嘗試跳上車奮不顧身地打算了結慎島,但始終天意弄人,她的正義貫徹不了。但有趣地她的正義並不是現行的絲比拉系統,而是保護著甚麽的心情:老實說,講很容易(自婊),但不同的保護始終會互相衝突,最常見的就是族群衝突;這也是道德/社會規則條文化變成法律的原因,但法律出現之後不代表人就會經法律反省自身,而在守法的同時無可避免要受制於法。常守朱的講法是天真,其實這一話每一幕戲都是令人無言的真實,狠狠地婊盡所有在世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常守朱,以及其所代表的理想主義者的咆哮就如虎落平陽的虛張聲勢,背著自我憎恨卻無法自我處決的生命活下去。

六合塚彌生的那對百合則有多少嘲笑男性中心主義的意味,理想主義的崩壞,烏托邦的消失,同時意味著需要做大事的男性角色亦應跟隨消失。若追隨烏托邦的想像體/以及伴隨的殉道是一種安慰,她們肉體的溫存/以及本後的犬儒何嘗不是另一種安慰?

本話與第一話首尾呼應,最後有一個近乎荒誕地小的進步:常守朱與宜野座最不同的是,他沒有把執行官稱作獵犬,而將他們說成是以別的基準判斷罪惡的人,但同時又說不小心的話會引火自焚——慎島說的現代社會的孤獨,即使有法我們仍是孤獨地活著。我們防衛、我們害怕受傷、我們害怕不正常這種恐懼才是最大的障礙。這也是All alone, With you的形態吧。最正常的人最沒有自由,因為他們甚麽都怕,你認同嗎?

從整個人生看來,我們都終將會失去夢想,變成執行官,只執行而不判斷的人——將這種「絲比拉系統之後的世界」廉價願望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連同那把被詛咒的槍——繼續守護不義之法,感謝各位。

 

p.s. 本話出現的那本書是超長篇意識流小說《追憶逝水年華》第一章《在斯萬家那邊》,由於原文太長,實在沒時間補。



Psycho-pass 總評

$
0
0

[Cradle][PSYCHO-PASS][01][BIG5][720P][AVC_AAC].mp4_000148773

「無間有三:時無間,空無間,受業無間,犯五遂罪者永墮此界,盡受終極之無間」
「受身無間者永遠不死,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涅槃經

不知不覺間已經寫了兩季,《Psycho-pass》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精彩,星野遙說過:這套動畫很《魔法少女小圓》。思兼大體同意,避免重複論點。希望思兼能夠寫到別些角度(笑)。

談一些即時觀感,你見到我上面引用有關無間地獄的經文就知道,我第一時間想起的是《無間道》。對常守朱以及其他在生的人來說,慎島的死是對自己的人生觀的一個震撼 —— 第一次永恆抗爭固然容易,之前沒有失敗的經驗,初生之犢不畏虎。但接著下來的勇士則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截然不同的覺悟。而且在絲比拉這種超穩定結構中,選擇離群則如無間地獄,思考與行動不統一,自己道德與絲比路系統不統一,壽命更長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更長的抗爭 —— 一要堅持即墮進無間地獄,被現實所踐踏侮辱。

[KTXP][PSYCHO-PASS][02][GB][720P][x264_AAC].mp4_001198363 [Cradle][PSYCHO-PASS][07][BIG5][720P][AVC_AAC].mp4_000492742 [ohys] Psycho-pass - 19 (CX 960x540 x264 AAC)[23-47-10]

這種故事很虛淵,也很典型,表面上大反角大正派,事實上善惡間模糊不清。同時也貫徹虛淵冷酷的筆鋒:任由故事人物被自己的理想毀滅。在虛淵筆下以這方式死了的名角色太多:Saber、衛宮切嗣、小圓。然而在這動畫裡面,思兼看出的卻是反轉的結構:生者煎熬更多,死者反得解脫的奇怪世界。這種傾向在終回後日談尤其明顯。放諸反烏托邦作品來看,這種結局也非常王道,體制外的永恆抗爭對系統不痛不癢,體制內的永恆抗爭則永遠被系統收為己用,以一個反烏故事來講,Psycho-pass是優秀的:故事結尾雖然是開放式結局,同時也收束了過去慎島曾經做過的所有改變(最少表面上如此);也收束了角色人物的希望:對狡嚙來說,慎島臨死前的處刑問他能否找到自己的代替品 —— 結果自己變成了代替品(《追憶逝水年華》此書有回望過去的意味)。對常守朱來說,則是無法救到狡嚙,貫徹自己的正義的最悲慘結局。以任何方式來說,故事都狠狠地搧了這三個殊途同歸的浪漫主義者一巴掌。

對於這個三角關係的確立,成為貫穿善與惡的討論的基調,令人無法不代入一個立場去思考,而又同時會想到這個立場會被對方的正義所毀。這個不解的矛盾成為故事的劇理劇力的主要引擎:代入者會親者痛仇者快,沒有代入者會見到角色崩壞而花生度滿分,大概就是這故事即使劇情鋪排頗有問題之外,仍然能夠有足夠話題的原因。故事在這三者的衝突之間始終沒有太大的遜色,有的可能只是太王道太好猜,尤其是從諾娜塔的現實博弈(對象為絲比拉系統)以到麥田的廝殺(對象為對方的正義);這衝突的抬頭,正是絲比路系統得以千秋萬代的原因。

思兼思考了很久昨晚開台曾經聽過的論點,最令我感覺到問題(亦即令我思考得最多的一點)乃是其正義觀:站於花生角度而言,我們可以保留決定。但處於知者立場(常守朱)而言,扮無知是違心的,扮抽離則是不可能的,扮客觀則不夠絲比路系統客觀。這逼使我們思考道德:它可能是一個超越善惡價值的問題 —— 善惡價值不在環境中衡量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絲比路系統才會有這麼多問題可被發掘 —— 即使我們身處的是一個工具理性多麼盛行的世界,成為唯一的價值都是難以想像的。

[ohys] Psycho-pass - 19 (CX 960x540 x264 AAC)[23-47-37]

正如上面所講,故事的劇情鋪排實在大有改善空間,尤其是諾娜塔幾話的問題為最 —— 首先Devil’s Crossroad(即彌生回顧一話)後續並無承接,成為番外篇。直入諾娜塔該幾話故事內部雖然合理,但由於慎島部分描寫較少,筆鋒急轉直入大計劃的轉折部分太巧合,巧合得有如知道對方的行徑。在這種捉心理戰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段的故事犯駁程度高得離譜。另外中段鋪敘過長,前後以四話才鋪到諾娜塔的高潮 —— 即使明白劇情是聲東擊西,也是有夠長的鋪墊了。

此外以人物計的話,女角基本上廢了。宜野座兩父子的主線也不見得非常清晰,雖然派便當的時間還是掌握得非常好(虛淵很擅長以便當來婊角色,時間基本上是神準。)然而宜野座希望征陸認同他的甚麽這一點其實很不清晰,雖然可以說是父子的浪漫;但老實說,作為觀眾我未能完全捉到宜野座發飆的理由,反而征陸的父親角色卻很容易理解。

嘛!還有一點無關劇理,但要提的是:故事的腐味相當濃厚,兩個男人之間的了解,孤獨對方都太清楚,以致到最後一集格劍竟真的如知己如戀人一樣粗暴地談情(這點對於慎島來講尤甚)。「你可以找人代替我嗎?」你聽不出弦外之音嗎?wwww

 

好吧,星野遙寫得很多。而思兼對這套的思考之前也寫得夠多了,就此打住吧。評級的話其實很簡單,這套動畫其實於思兼來說是準神作起評的,但越向後做得越差,直到到了麥田之後那一話,衝突顯化才有起息。故事之中,人物對於絲比路系統的認識成為了一張Wild Card,它是故事僅有較為明顯的轉變工具,畢竟設定與人物性格已經決定故事走向。這種像故事與思兼以前看荷馬史詩《伊利亞德》有點相似,開頭幾乎已經暗含了結局的命運史詩劇集;在這種理解下,故事雖然沙石多,但畢竟中心角色發揮實在出色。故思兼會評為準優作,今季所有完結的故事評級都偏低,悲哀啊!

最後以《無間道三:終極無間》的主題曲《自作自受》作結,思兼自己認為同步率奇高:

期望有日決定你上我下結果怎會有
衡量每份勝負制度化 憑你共我未夠
想改寫一切際遇 掩蓋了內疚
其實已 前面沒有路走

下意識驅使我去 每日自作自受
白與黑的世界 兩極爭到最後
創造了也破壞了 最終失去自由
懲罰已受夠 落泊的四周
自有箇中的 理由/輪迴六世中 逗留。

在這個歷史已經完結,世界不再前行的世界;個人理想的渺小才是現代社會作為人的價值最薄弱的地方,也同時是最把人困在一個地方的理由 —— 也許對於追夢者(包括思兼),即使輪迴六世中逗留,都自有箇中的理由。We are all Sisyphus.


新世界より 總評

$
0
0

401490-5554824

交換連結:溫若異界文學少年的房間

《來自新世界》是近年來少有的純劇情作品,別說是賣萌,連萌作畫也見不到,是近幾年最為異色之作。而且世界觀構成完整,比起同期啟播的《Psycho-pass》,在後段越見其後勁凌厲,最終成為近幾年思兼認為最成功、最具深度的作品之一。

本作世界觀宏大,任何一個部分抽出來解讀都足以成為千字文。故此思兼以其中心概念——同理心的界限(同時也是定義人與「非人」的角度)切入故事。縱觀人類的歷史,我們以定義敵人、與「非人」合理化我們的暴力——從希臘文化開始就確立人沒法擁有Agape(神之大愛),中國而言會不斷「抵抗」外敵,去保持自己的純粹性(儘管其實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和);直至近代西方以國族主義、中國則以「同心圓」結構分開家人與非家人。「人」的難定義,從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運用已經看到:我們會有意無意地貶低某個族群去創造一個「不足為人」的群體,例如毒男,又會索性將某些人去人化,例如罪犯。在實行上,判罪者的暴力其實無異於加害者的暴力,但因為有大義之名(或至少在特權階級下有共識之名),弱勢、無言者、被殖民者均被控制、壓逼、隔離、消滅。

[_____][__________][25][Shinsekai Yori][1280x720][__][22-41-39]

其實我們可以將這種邏輯完全放入《來自新世界》的世界觀之中。儘管世界已經向前發展了幾千年,但神棲66町仍然都是以控制、壓逼、隔離、消滅這種連鎖對待村莊裡面的每一個人、居住地裡面每一個物種,將他們悉數殲滅,虐待等等。從故事最初一個一個被神隱的祭子,故事中盤瞬作為業魔自滅,後來真理子兩人出走,到終盤將妖鼠曾經是人類的身份揭盅。無論妖鼠、惡鬼他們都是一個有意識去人化的名字,將妖鼠命名更看出一種「我文明比你高等」的優越心態,亦因此我們有所謂生殺大權。

最有趣的是,故事裡面的愧死機構,無論是其名字,還是其運作原理,與我們同理心的運作其實相當相似,只是它運行的時候多了一種機械性,去強制終止人類的自相殘殺;但畢竟這要建基於我們如何看待人類,而又如何觸發同理心;這在終章早季在奇狼丸死去一刻,愧死機構發作,並不斷跟自己講「我沒有殺人」中可以印證到,愧死機構是人類的可能性(也所以同時是弱點),這可從故意將非超能力者貶為妖鼠反推過來。有很多人、或者小說都說過人類的同理心涵蓋面的問題:以往動物權益未受重視時,我們有系統地宰殺動物供食用、甚至取其毛皮供炫耀;其實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將我們同理心的範圍擴闊到動物。故事裡面最有趣的是覚最後的那句話:我們還是不能把妖鼠當作人。畢竟把他們當作人之後,所帶來的是漫長的自責與愧死,作為知者對此的犬儒 —— 這犬儒意涵著對歷史的悔過,而這點並不是那麼容易:你看日本與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罪行態度的分別可見一斑。

[Airota&DHR][Shinsekai_Yori][24][1280x720][x264_AAC][BIG5][22-50-59]

以劇理而言,這是少數思兼想不透故事發展、但同時它又能夠劇理合理的動畫。故事中其中一個出現過三次的Wildcard是知識:第一是主角五人第一次碰到擬蓑白;第二次為富美子作為不死身的智庫所作出的刻意的資訊控制(生存二百多年的她不可能不知道妖鼠曾經是人類);第三是故事末早季他們查閱圖書館資料得知妖鼠的真正身份。回歸本動畫題目:《來自新世界》究竟我們以甚麽定義新世界?科技?人的能力?對物種的掌控?還是尊重同情所有物種、社群?這故事終結有一個比較明確,而又比較正面的答案。

由於公私事兩忙,評論解說止筆於此。無論配樂、作品深度、具意識流味的表達手法、以及符號象徵的運用無一不是上品,唯一問題可能只是開頭懸念部分太多,開盤開得太慢,尤其是祭子突然消失之餘,同學亦被洗腦,所以在敘述者角度突出不到那種懸念的感覺,直至第一次遇到擬蓑白之後才稍有起息,但這於思兼看來只是微不足道的缺陷,不值一提。此作亦毫無怨念應被評為神作。儘管最後一幕:人性心底裡那敵我兩分的魔鬼迴聲/孩子那純於白紙的天真笑聲在全人學園的走廊裡縈繞,但早季的那個新世界的夢仍然繼續著,透過教育/知識這可能性讓同理心延伸,格物而致知,世界儘管有純粹的惡,但我們仍但願我們不是 ——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 wi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 以Imagine的這句歌詞作結,聊作自勉。


明哥事件如何讓我們想得更多?

$
0
0

尋日同人討論左好多明哥呢件事,自己亦諗左好多,嘗試理清究竟有咩議題:
一、以契約論,你情我願當中無強逼;學生雖然無知亦實在不應苛責,唔係唔比鬧,但究竟係唔係需要用道德陰謀論去算計班學生,呢個係關鍵。

二、由於原分享post內文有兩個假定:我們應知道呢間係良心企業 以及 學生係惡意呃明哥,咁即係大家暗藏住 明哥唔能夠作理性決定,因此契約搵笨 呢個假設(”明哥那個率直的性格又不懂拒絕”)。後來任何辯解都會跌入呢個迴圈之中走唔出來,正如而家明哥回護學生,大家執著既都係明哥太好人,學生都係正仆街。

三、感性上呢個Post係Benson Tsang分享出來,素來他在社會關懷運動的勞心勞力令人敬佩,也造就了這次討伐。大學生一向處於社會道德低地,而且一個好既大學生既定義係一本寫唔完既書,結果無論做錯咩事都好容易變成一個失格大學生,被群起而攻之。

三、外延討論部分:
(甲)社會責任既指責:無知有錯,但係大學生呢個群體更容易比人話無社會責任,當中對大學生既社會想像值得反思,有多少反映到現實,有多少停留在儒生想像與八九學運的火紅想像之中?如果唔係,我哋應該點從教育方面做得更多?

(乙)對於成規的盲從:老實講,本人不認為招呼貴賓有Refreshment有甚麽問題:問題在於是否隆禮,隆禮是面子,有無是禮儀,討論時候要分清楚這個分別;而且在於是否應以會眾資金解決呢個問題,這則屬於學會會務問題,應與會眾從長計議。其實在此也見到學會服務的消費性,以及學會以及其會員之間的漠不關心,但其實經由普選產生的學會,有其政治代表性,不得不察。

(丙)爭議的階級性:這次爭議最顯著的分別是他並非單單揭示了大學生的道德低地,而是在於在窮人兜上攞飯食呢種惡劣觀感。大學生係天之驕子,具有相當既中產性,間接造就了呢種其實暗含已久的矛盾。

(丁)至於感性批評:例如讀屎片、世風日下道德淪亡甚至有人已經扣到了內地生的帽子,問題回歸到網絡的匿名性(此處匿名在於被指責者並不知道對方的身份),因此鬧得也特別狠,並流於情緒消費的層面。

(戊)個人意見:自己都R過Sponsor,如果知道邊間好相與其實就傾向去果間,尤其是大家都心諗越遲R就要行得越遠,去曬港九新界。咁當然可以深究呢種文化係唔係必要,但其實無須高估一個人在Groupthink情況下那種對制度的批判,在其位而反其職,老實講點可能?正如你好難期待做人下屬夠膽講上司有錯。

(己)羅馬非一天建造,你想要怎樣的大學生,就需要怎樣的社會。自由的荷蘭造就了理想主義的學生;現實的香港造就了執行力強的學生。每次事件都是反思的機會:不只是學生,還有我們對學生的認識。

最不想的是拘泥於表面上的以和為貴,忽略了理念的衝突,不得心悅誠服;惡有惡報道德劇教不會我們解決問題——唯有多思慎思可以。


進擊の巨人 01

$
0
0

[ohys] Shingeki no Kyojin - 01 (BS11 1280x720 x264 AAC)[11-15-34] [ohys] Shingeki no Kyojin - 01 (BS11 1280x720 x264 AAC)[11-17-19]

總評都先要放下,先寫《進擊之巨人》。

相比起其他描寫人外敵的故事,此故事顯得原始、血腥、野蠻。以第一集而言,如此煽情的食人畫面已是超額完成(同時對於輕口味觀眾的趕客也完成)。巨人故事設定欠奉,現買現賣,毫不故弄玄虛,近乎不鋪墊的歷史順敘事結構,想必改編者對故事往後劇碼有十足的信心。

[ohys] Shingeki no Kyojin - 01 (BS11 1280x720 x264 AAC)[11-14-44] [ohys] Shingeki no Kyojin - 01 (BS11 1280x720 x264 AAC)[11-20-41] [ohys] Shingeki no Kyojin - 01 (BS11 1280x720 x264 AAC)[11-23-56] [ohys] Shingeki no Kyojin - 01 (BS11 1280x720 x264 AAC)[11-24-35] [ohys] Shingeki no Kyojin - 01 (BS11 1280x720 x264 AAC)[11-25-12] [ohys] Shingeki no Kyojin - 01 (BS11 1280x720 x264 AAC)[11-25-40]

故事設定簡單,立意卻非常深遠。高牆可泛指所有制度、思想的囚籠:最直觀的是被殖民者的安定繁榮,瑟縮一角求得安定之後,則沒有更多的追求。主題曲中「家畜の安寧 虚偽の繁栄 死せる餓狼の自由を!」三句歌詞比任何自況都要精準。世界上沒有英雄突然出現來保護你,唯有將自己武裝才能保護別人,簡單到不行的道理,喚醒上世紀大部分超級系機械人動畫所高歌的熱血魂。

儘管如此,作為第一集並非駁無可駁,單單寫上神展開就算。被囚者的自我放棄往往不察覺有其他可能性,深植於潛意識的忽視;對比起故事的主角,甚至乎這個故事裡面的所有人:他們都太過明白有這個敵人,只是這刻這個敵人並非走得很近,而沒有被威脅的警覺。故事出現過的所有人物都對這種牆外的自由太過有認知,數十年的歷史沖淡的東西可以很多,尤其是對於故事主角的三個孩子的影響尤甚。再者,故事裡面的敵人是有實體,而並非當代故事常說的制度性邪惡。對於可見的敵人,相比於難懂的理念,往往更容易激起仇恨、敵意與抵抗。

所以這個故事無可避免涉及是對人類視角的過度美化,以及對巨人暴行的過度渲染;當然巨人是人外,同理心並不需要涵蓋他們。再者抵抗外敵並不需要艱深的思辨,而單單在於一個簡單理念:保護人類自身的英雄主義。正如這世界並沒有消防員做主角的《無間道》。

第一話裡面還提及人類死亡的意義,在巨人進擊這個荒謬的世界,每個人的死亡都可以是突如其來,活著本身就是其生存意義;這在老婦人為兒子號泣的時候尤甚,這種死對於歷史來說可能是毫無意義,對於親人來說可能只有傷心,但對於自己:不斷的抗戰與不斷地衝破高牆,可能就是不斷努力的唯一憑藉,透過精進武藝,增加擊墜數。如果軍人的人生有任何意義,那只會是保衛一方一國一土的英雄氣概。

而且故事的戲劇張力略顯太過,人類之間的意見分歧也太過明確,更多人是沒有所謂,本住生死有命的信念的;忽視這角落的描寫,人類世界的分歧就顯得片面而死板。而且對於死亡的渲染太過強烈,反失去了一種死亡本身的荒謬;唯一可理解的是以主角角度敘述母親的死,血液飛濺在空中這種戲劇效果,偶一為之還好,再來多幾次就失去了其死的獨特性:為震撼而震撼。

但這樣的故事對於現代人來講,在日常迴圈中失去意義的打工仔而言。一種以卵擊石,以個人抵抗建制的英雄主義絕對令人沉溺,這是一種對合理化了的獸性的沉溺,抵抗、社會運動等等從來不只是單單對理念的捍衛,還包括理念作為人生目標所意涵的自我實現。這動畫絕對值得一追,單單看精細的美術處理,以及有條理的故事鋪排已值回票價,神作起評的故事,你不是不看吧~


さくら荘のペットな彼女 總評

$
0
0

[DMG][Sakurasou no Pet na Kanojo][13][1280x720][BIG5][10-46-32]

[DMG][Sakurasou no Pet na Kanojo][14][1280x720][BIG5][10-55-03]

[Xiasha][Sakurasou no Pet na Kanojo][02][BIG5][720P][MP4][11-46-24]

又一套爛頭好尾的動畫,故事鋪墊相當長。主調是成長,然後圍繞著天才與普通人之間的差別來開展故事。格差社會無處不在,並不是指它來自外部的人為分級,而在成功與不成功的天賦;世界總有這麼一點殘酷,天生我才必有用,當中之用可以是成為一個蠢材。

動畫總長二十四集,可根據不同人物線有不同分法,但一般以第一劇力高潮(第十四集『イヴの窓辺とそれぞれの灯り』)為關鍵分界,人物衝突在這話後開始明顯(尤其是蟄伏了很久的空太三角戀),後期則以櫻花莊危機作為動畫故事終結,原作漫畫將有敘述空太三角戀的最後結果。

[DMG][Sakurasou no Pet na Kanojo][14][1280x720][BIG5][11-01-16] [Ktxp][Sakurasou no Pet na Kanojo][23][GB][720p][11-14-24] [TSDM][SakuraKanojo][21][BIG5][480P][PC&PSP][MP4][01-49-56] [TSDM][SakuraKanojo][24][END][BIG5][480P][PC&PSP][MP4][11-17-55]

在櫻花莊裡面,配角(有關成長)的描寫遠要比主角自己好得多。那由於空太在故事中其實極端平凡,默默耕耘,又有少少不懂男女情事,優柔寡斷;他的成長也太有熱血男主角的王道感覺,導致他變成故事最乏味的部分,而且他與椎名之間的天才/平凡衝突其實是第五集之後就知道的事情,故事之中不斷翻炒到後期漸失其效,並不是說他的傷感不真實,而是顯得陳腔濫調。此段描寫僅在往後成為他與七海之間的共同傷痛,供應著不很強的劇力。

相反身邊配角演繹全都出色,最出色是三鷹兩夫婦不斷增強的衝突,比起空太與真白那種在迷糊的情感間的摸索(因此在觀眾角度產生的多是一種優柔寡斷,不確定,像探戈一樣的感情),美咲與仁卻因為其實一直都認定了對方是自己的伴侶,每次兩人的猜度與試探皆是衝突:最大的衝突要數美咲自動獻身,而仁回絕的那一幕,堪稱這麼多集裡面感情描寫最好的一話。美咲對此行為的不解,以及仁的自卑/自尊以及對美咲的愛戀,都成就了這一幕短而傷痛的劇碼:尤其是對女孩子而言,自動獻身,赤裸相對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以及愛,在這環境下仁的回絕顯得傷感而冷酷。《宇宙人に初恋》一話終於修成正果,可喜可賀。這段劇情由於與空太真白配的故事互相比對,令空太感情線相對失色。

七海的單人戲目也是故事中比較有亮點:敘述的除了是恆例的單戀之外,更重要的是她成為了所有普通人為夢想努力的典型角色:當夢想徹底湮滅的情節。同樣地這也與空太的努力互相比對。故事中她自力更新,為求一踏聲優之路,但卻多次失諸交臂。她一向在故事的存在感不強,但卻不斷地提醒觀眾她在努力,直至暴雨一幕完全崩潰,被逼放棄夢想令她成為了故事中唯一的現實人物寫照。

真白的故事線則較為彆扭。由於先天問題,無口角色的感情過渡往往比較差,經常會出現表達手法與觀眾錯電波的問題;真白也不例外。而且故事前期多集中在空太單方面對真白的期許與關心,鮮有提及真白自己的轉變,而多由她的經理人代勞。思兼看的時候只看懂一開始真白當空太是家人/不能被奪走的人,然後經過機場擁抱之後才漸生情愫;但老實說:誰知道是不是愛情?說不定只是不想主人離開的本能(喂喂!)

其他故事人物則多作為茶番的供應者,麗塔/龍之介/女僕的三角戀(?)主要是作笑番,以及填滿二十四集。當然她這段故事也不差:但主要是大姐姐把龍之介拉出房間。而且這故事根本未進入感情線,所以根本不能評啊(笑)。不過其實角色之間結構嚴謹,人物的際遇與性格互相比對;所以更加在同樣有夢想、在同一屋簷下,看到不同人的分別,如果這篇文章的名稱叫《眾生相》,那就應該很高分。

總體而言,麗塔到來後故事漸入佳境,前段則犯了大部分兩季番所犯的致命錯誤——鋪墊太長。犯駁故事主要集中與空太初段對真白的成就的過於介懷,這段故事其實很難解釋,認識了才兩日不是羨慕而是自卑實在不太合理。除非把故事演繹成一開始空太就喜歡真白,只是太笨不知道;所以潛意識很怕自己比不上真白,否則其實對於空太而言,唯一在意的只是屢戰屢敗,以及碰巧遇上一個天才的自卑心。思兼私底下還頗喜歡這個故事的,不過亦只能評為準優作,伏筆鋪墊不能冗長,即使很長也需要間中引爆的伏筆,畢竟好的開始才是成功動畫的一半。


たまこまーけっと 總評

$
0
0

[Zero-Raws] Tamako Market - 01 (MX 1280x720 x264 AAC)[17-30-01]

《玉子市場》的故事構成起用《けいおん!》系列原班人馬,但此作卻讓思兼看到了一種久違了的女性敘事的感覺:描寫細膩,不落俗套,並以大量起用對白以外的方法表達感情。雖然某些集數的感情抒發略嫌過火,但總體而言卻比《けいおん!》第二季熬得更有火候,讓思兼不得不書。

[Zero-Raws] Tamako Market - 09 (MX 1280x720 x264 AAC)[02-44-24][SumiSora&SOSG][TamakoMarket][02][BIG5][X264_AAC][720p][HDTV][02-16-47][SumiSora&SOSG][TamakoMarket][11][BIG5][X264_AAC][720p][HDTV][02-48-05][SumiSora&SOSG][TamakoMarket][10][BIG5][X264_AAC][720p][HDTV][02-41-15][Pussub][Tamako Market][09][BIG5][x264_AAC][720P][11-16-26]

思兼帶著疑問看這新番:這套究竟是一套怎樣的小品?極其生活化:雖然肥雀德拉的設定並非如此,但他無論在人間流浪的時候,無時無刻不是以人的角度來為每一集點題,有時候你搞不清楚德拉是看得通透還是歪打正著,他亦是作者之聲的化身。陌生化令其突兀感減少:雖然有些故事總結還是很生硬,德拉有時會說一些超越自己角色的感嘆。

此作有近年少見的,強烈暗示的女同情節(思兼記憶中對上一次已經是ささめきこと,其餘的絕大部分都是偽百合):故事中小綠對玉子的感情分別以「難以言喻的情感」、「戀情的煙花」、「(與餅藏)同樣的芬芳」隱喻之。這段故事,有心人容易讀出言外之音,平白解釋亦無不可:她與餅藏互相呼應對方的處境,亦襯托出遲鈍的玉子對商店街的一心一意。特別是在第二話,選曲(咖啡廳老闆)與劇情的同步率出色:雖然只有短短四十多秒,穿插的多幕商店街風景、父親從店門內望著女兒、悶悶不樂的小綠漸變開朗,最後一個pan鏡向著夜空,這處雖然一句對白都沒有,不同人對玉子的感情卻深埋其中,不僅僅限於前景的餅藏拍片。單以這幕論,思兼會給予非看不可的最高評價,不用對白而表達到故事其中一個核心信念:Everybody loves somebody。其意境之高遠溫煦,不得不讚。

故事後期小綠退居幕後(除了第十話的排舞),但餅藏的配角設定基本不變。主角則換成了チョイ,異國思鄉的喬伊到埗後即病倒,德拉砌詞刻意誤導喬伊以逃避責任。容我演繹多一點,這劇情是探究種族問題的有趣滑轉吧。從這角度看故事的話,モチマッヅィ(麻糬難食)極可能是有意為之,外族的行為/言語或令人眉頭緊皺,但是否需要上升到道德批判,則看諸人自己是否寬宏。

故事的亮點還在它嘗試借世界系筆觸(取其淡化歷史脈絡、社會背景的意思)表達純粹信念:一種烏托邦式的鄉土想像。兔子山商店街本身有種脫離歷史時間的感覺:故事中的時間只取其自然四季的意義,對於其他方面則甚少著墨:澡堂、麻糬、商店街、不計較的公公婆婆;雖然是現代商業社會的外表,卻洋溢著一般對傳統鄉土才會出現的樸實想像。思兼原本不留意到這件事,但在第十一話三個同班同學望著星空互訴心跡的時候,言語間表現出來好奇心(未知的際遇)以及宇宙/日常(不變的事物)的衝突,才令思兼感受到這最後一段劇情的真正意義。當然終話毫無亮點,這不得不提。這同時與第九話敘述的那種兩代人的戀愛互相扣連:父親/女兒之間的生命軌跡的相似,呈現了跨越世代的呼應:每一代人都有對愛/戀愛的試探,這話青春讚歌,其實是美好光陰的回想。同時,這也是一種徹底的媚俗。

老實說,這動畫遠要比我想像中要有深度,尤其是當翻看第二次的時候。人物之間細密的描寫,契合性取向與種族的元素。在其他範疇的媚俗卻成為了動漫故事之中建造溫情烏托邦的骨幹情節,想起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中,米蘭昆德拉的一句話:

我們中間沒有一個超人,強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無論我們如何鄙視他,媚俗都是人類境況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個故事中的世界是多麼的美好,令人忘記了這只是個只能走進去一次的桃花源。故事總體來講平凡,但描寫卻相當出色,出色得思兼無法不將這動畫最少評為優作。桃花源中總令人忘記了德拉並不只是德拉,喬伊也不只是喬伊,Everybody loves somebody,但世界的愛從來都來得不簡單。


ささみさん@がんばらない 總評

$
0
0

[Dymy][Sasami-san at Ganbaranai][04][BIG5][1280X720][16-24-15] [KTXP][Sasami][01][BIG5][720P][x264_AAC][17-47-00] [DMG][Sasami-san at Ganbaranai][12END][1280x720][BIG5][19-17-47]

終於寫到第五篇總評(全六篇)。

思兼對日日日原作的小說改編動畫一直有好感,前作《狂亂家族日記》的描寫也是脫線電波得來將家族主題緊扣,符合魔幻寫實之名。本作亦不例外。故事裡面動輒就「改變」,世界末日天翻地覆。故事閱讀方法可以變化很大,因為這套動畫與《玉子市場》很像,表面上看上去人畜無害,但事實上每集都滿藏不同的符號,野心相當宏大。

 以敘述順序動畫分成:鎖鎖美身世(1-3話)> 肉瘤(4話)> 鏡(5話)>月讀母女表篇(6-7話)>月讀母女裡篇/天岩戶再現(8-9話)>> 蝦怒川情雨篇(10-12話)

故事結構並不臃腫:尤其是四、五兩話單發即使取走亦不會影響觀賞價值以及故事大體結構。本作採單元構劇,亦因此劇力定期爆發令故事緊湊,戰鬥畫面也不輸一部分戰爭片——嘛,這本身並不是神魔大戰,這點做得好變了Bonus。

說完大概題旨之後,本作特別在於:唯一有樣有聲有關鍵劇情*三者全備的只有鎖鎖父月讀留座(只有斬去肉瘤一個劇情),剩下的男角只有無樣有聲,由始至終作為的妹妹的守護神的鎖鎖兄月讀神臣(名字本身亦已有此意),以及只出現了數秒的須佐之男命。換句話說,故事圍繞月讀鎖鎖美的感情線敘述對象中並沒有男角(而她對月讀神臣的愛則是從此至終不變的,雖然對故事仍然是有意義,但並非劇理,而屬設定)。雖然思兼不知道原作者是否有此意,但以成品來講,絕對能夠以「女性主義的平權史」(這也同時呼應著劇題「不努力」)這主題一氣貫穿。

首先需要分別的是「不需努力」與「不去努力」:前者是對現況有意識的判斷,後者則單純是敘述觀察到的現象(而沒有推斷背後原因,多帶貶義)。動畫中以鎖鎖美「不需努力」對比著因為神社(可以膜拜之物/依附之物)被毀而變得頹廢的鎖鎖父「不去努力」。努力需要有對象,若從女性主義出發,此作則在說父系社會對女性的要求。

[KTXP][Sasami][07][BIG5][720P][x264_AAC][20-51-28]

父系社會重心不在父親這標誌,而是針對女性的社會身份的一系列預設想像,並由此而來的社會規訓。換句話說,判官才是故事中鎖鎖美所要反抗的對象,而這個人可以是任何人。鎖鎖美頭三話掙脫家庭枷鎖,希望自立,追求新世界。鎖鎖美以「不努力」去應對一個家族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宿命,背叛家庭曾令她有罪惡感。首三話摧毀的是建制(神社),這點不難,猛烈轟炸即可。但當故事去到月讀母女表篇時,鎖鎖美則顯得遲疑。任何制度(當然包括父系社會)都有它所能容納的、所劃定的成功——但這個成功(禁慾的巫女,性只為生殖)對於鎖鎖媽與鎖鎖美則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她或已經透過這個制度自我實現(第七話她以「與生俱來的價值」言之)。受苦受難本身具宗教性,因為如果我們沒有受苦難的理由,所有苦難都會變得荒謬、突然並難以忍受。「我們是人,乃非神。」這對白正點出這點。揮刀相向對付的是判官,而只是這個判官剛巧是母親,才有這麼多的介懷與不幸。

故事來到天岩戶再現部分則完全倒轉,以母親視點還原母親的用心,達成隔世對話:母親並非不知道這個時代對她的重負,而是並非每一個人都有具體走出這面高牆的能力或者勇氣。以下這段第八話鎖鎖美年幼時臥於病榻與母親的對話:

鎖鎖媽:快點成長吧,鎖鎖美;只有這是你唯一能做到的。當你成為大人的時候,那時會比現在這個時代好一點。
鎖鎖美:帶給你麻煩了,對不起……我太弱小了。
鎖鎖媽:不需道歉,弱小並非罪過。不能改變傷害了弱小的你的這個世界,都是媽媽的愚蠢所致。媽媽也沒有道歉,但是……會努力的。

這點更強調的是鎖鎖媽作為母親的愛,而甚於作為判官的規訓,兩個角色其實是互相衝突的。而且這裡看到的是幼女作為主體的柔弱(既年幼/又是女性),此話廚房煮食一幕也反映到這點:

鎖鎖媽:總有一天將女兒投入的地獄淨化、整理,使其成為安寧之地,是我能夠送給女兒的唯一禮物……非也,其實我是以此為藉口,逃避天真無邪,依戀我的女兒。但身為月讀的巫女,無法成為普通的女人和母親。

這話故事之宏大乃是眾話之冠,追溯到亙古天照大神的年代,面對這段歷史:每個女人都有責任努力,但每個人的能力只有那麼多。而當代女性不是不努力,只是不以男性的身份努力而已。最後蝦怒川晴雨章則可以看作是以現代角度對於一個仍然為男權社會的成功而努力的女性(諸如女強人等等的概念),所以她是個帶有「兇器」的女兒身,九頭龍的顯現則為因男權社會期望而反噬的個人,但仍然對於這些人,我們也是做朋友,我們都不再努力了。All women in the world, unite!

在這種演繹之下,玉作為無垢的象徵就顯得異常重要:她是新世界神,所以沒有這種成為女性的觀點——這解釋到第七話她以鎖鎖媽的母親角色,把鎖鎖媽吞噬得七七八八這一幕可見。蝦怒川殺玉的劇情也變得有理可說:蝦怒川作為「不努力」的新女性的反動。在這劇情上神與人的錯位非常有趣:蝦怒川作為九頭龍顛覆天照大神其下八百萬神,但作為卻以女性身份顛覆女權運動自身,恢復九頭龍的男性歷史與秩序。大部分人類學家都認為:母系社會先於父系社會出現。故此也可以斗膽假設:天照大神也許是上古日本社會的顯現,則神史為母系,人史為父系的錯位。

最後一句話推翻前面的所有論證!其實這個故事還有非女性主義角度的看法,例如從家庭/朋友的演繹。但全文已經相當長了,而且星野遙君都已經寫過了,解讀部分就此擱筆了。

思兼對日本神話並不是很熟悉(除了打Puzzle and Dragon那幾個名吧,天照大神我還是認識的,補血很多那個嘛!根性虹晶天照隊嘛!),談不上與神話互文之後能否維持上述的演繹;但思兼更覺得的是二次創作本身就是取其所需,借題發揮,自然用量有多有少,也沒有甚麽窮盡神話內涵的可能。否則沒有空格,就自然無法填空了。

「今天我們都……再不去努力。」此文本的多變不知道是作者之意,還是作者已死。兩位女孩走在沙灘之上漫步作為今天女性故事的著墨與終結,顯得不簡單;鎖鎖美是世界最幸福的人,因為神臣其實已經給予她無條件的支持。當然我們也無法深究這是父系社會的傳承,還是出於愛護的表現,但即使她不努力,她仍然深愛她,這才是真愛;而不需成為一個神才得到愛。當然撇開女性主義觀點而言,此動畫的趣怪本身已堪玩味。有辣有唔辣的故事本身是高質之作,加上整體觀感亦相當出色。故此思兼會給予準神作的評級,期待日日日的下一套改編作品。



香城考場異聞錄

$
0
0

等了一個星期終於等到考試局的電郵回覆,「貴考生不得於試卷上使用『允行』。」因為他中文名正是宋允行。

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加上香城考試局最近幾年頻頻改制,考生都要不斷提醒自己知道所有考試須知,允行不斷掀頁翻看考試手冊,尤其是考試須知的那一版,他搓到紙角都爛了。明天考中文聆聽卷,允行連忙將自己的收音機拿出來看,H.S.E.A. Approved,在進入試場前不得拆封包裝盒條碼封條,否則必須要到西灣區由考試局專員記錄粘上新的。於考場中亦採取同樣做法,以防考生作弊,令考試時間延長近半小時。

這麼嚴謹的規定皆因前年2015年會考。根據傳媒報導,有考生成功把大型電波發射器帶入三間學校的試場,並於考英文聆聽卷時夾雜播放《綠袖子》以及不同考生的口試錄音,尤其是剪輯了不同考生說出來的「I agree with you.」聲帶,令全個試場考生都要求離開前往特別室,秩序幾乎癱瘓。但即使到特別室應考,仍然收不到電台的廣播,現場不少考生即時崩潰,而允行就是事件的受害者。

 

傳媒時候事後追訪這些考生,發現不少因這次干擾而影響他們剩下來試卷的考試表現,以及產生對規則的焦慮,以及檢查自己有否守規的強逼症。他們並將此事報導為「順得人」事件(The Agree Man)。故事還有下文,不少考生在接下來的考中文聆聽卷時報告考試異常情況,據報這次只有一個考場的考生遭受毀滅行打擊,但報告異常的考生卻來自所有試場,近五千人提出申請,佔全部考生近四分一。放榜之後,有家長團體申請向法院申請司法覆核,並認為考試局應設重考。八月份,覆核得直。但大學聯招已經過去,即使有好成績,也無好大學收。事件最後不了了之,學生其後妥協,考試局免費覆核分數,避免重考。但對於允行而言,具體效果就是第二次重考。

說他不怕是假的,誰知道今屆會發生甚麽事。兩年來,涉事者始終沒有落網。網上也沒有任何團體承認責任,反而是有一些謠言指「那不能說的」派落來「特務」,又有說是日本的極右翼,更有說是美國的仇中分子,更離譜的是竟然有人說是因為前幾年「那不能說的」在六方會談沒有幫北韓脫困,因而報復。允行發覺,雖然這件事令他患有強逼症,但當將這段回憶放上網戲謔,眾人皆醉地亂笑一下,心情的確會好轉不少。

允行握著滑鼠,眼始終緊盯著屏幕,在「面書新聞摘要」(考試局規範中文)轉動滾軸向下掃讀閱覽,看到好笑的就分享。看到有人失蹤,滾過去就算;看到有人死,鍵盤打四下;看到有人中伏了,屏幕上顯示出一行「哇,真係好_柒」。反正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他用假名上網,除最親密的朋友外都不知道這就是允行。偶爾會看到一些罵戰,喜歡就幫嘴,不喜歡就不回應;網民讚同就覺得飄飄然,反對就說「你們這些不理性的少數派」。他常常覺得,如果屏幕右上角能夠像《越南大戰》一樣有分數表,有子彈數,他應該是很高分,打掉了很多坦克、直升機還有喪屍。偶爾有點難纏的大機,多跳幾跳,找幾個人出來亂射就會贏。

允行的網絡名稱叫做The Iconoclast。允行這個名他既不喜歡(因為會被人嘲笑),也覺得太普通。他打過大大小小很多戰役,例如摧雲手之戰,木心亭之戰,怒火街之戰,不少大大小小的網絡罵戰他都打過,不少起底他也參與過,所以他自稱為Iconoclast,因為只要手握斬魔刀就能成聖。

「嗯,我是英雄。」心底裡最原始的獸性,以最文明的勝利顯現出來。

×××

Sie sind das Essen und wir sind die Jäger!

允行如喪屍一樣步出禮堂。今天考中文聆聽卷,做在不知名學校的禮堂之中,當他真的看到了三百人,他重溫起當日的恐懼。那天三百人衝去特別室的境況,他坐在禮堂的最前面,所以衝去特別室的時候就變成了最後排。巧妙地今年也是一樣,進步了的是,他向後退了一個位,今次排第二。從《綠袖子》響起直至完結,他的手就一直在抖,口裡面碎唸著「I don’t agree.」一直到歌曲播完,他自己似乎沒有發覺自己有這個習慣。

一如日復日的考試生活,前幾個月在校已經做過無數的過去試題:如果會出的早就會出了,不會出的怎樣猜也是徒勞。擦掉額上的汗水,摸起滑鼠繼續打《越南大戰》。他的戰友也很多,在高更認識的,在面書偶遇的。唉,這天晚上的面書很悶,允行不自覺打了一個呵欠。

突然有一個現況落到屏幕中央,文題為「阿寶你好」;轉載自專頁「進擊之十一人」。圖中是一幅有考生編號的相片,考生編號為「013477」,見到這幅相,允行大喜,趕忙漂移擺鼠按兩按,完成為自己的敵人送葬的儀式。阿彌陀佛,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是兵家大善嗎?「分享是美德」、「告誡你這班傻人不要這麼蠢」、「你不知道考試規則嗎?你死你賤與人無尤」、「唉~~」他想到一大堆文題,原本最煩的是想如何再定一個精準的文題,不過雙擊實在太就手,不需要思考,他就分享了出去,所以還是算了吧。

很多人景仰Iconoclast的英雄事蹟,討伐不同的網評人使他成為新一代的教父:但他從來不評論,只打集體戰爭卻不挑起戰爭,但每次都是衝得最前,甚至發起過臉書DDoS去禁言。當然他也被禁過,但一般半日內就會解封。

×××

「進擊之十一人」數日來不停地放出不同的考生編號相片,數量近四十張,網民爭相分享。允行見到這麼多死不足惜的蠢材,當然是除之而後快,畢竟「嗯,我是英雄」。斬魔刀之下永無冤魂,只有死不悔改的網絡小學雞。允行把這些圖拼合成一幅大圖,供友人憑弔。兩個小時內已經八千多個轉發,「唉~~小朋友點解咁睇唔開?」、「阿寶好忙」的文題,網絡忍者唔使用劍既,用滑鼠就得啦。

至於允行就終於考到最後三份卷。坐在考場裡,雖沒有考聆聽試那種恐慌,還是非常緊張的。他在禮堂開始就坐在裡面,打算一考完就立刻回家上網,看看「進擊」還有沒有更多死者。同校的蘇修端手握著「哎風」(考試局官方翻譯)進場,走在與允行同一條過道,似乎是在同一行考試。

來到允行身邊,看看他的考生編號,臉色一沉,他問了一句:「這個是你的考生編號嗎?」

頁面也是「進擊之十一人」,六個字的考生編號:「242707」,正確:正是他昨天晚上分享的四十個考生編號裡面的其中一個。允行第一時間思考的是:可以刪除自己的圖片啊!然而8000個分享,基本上已無退路。

「考生進入禮堂請盡快就座,考試將於五分鐘後開始」監考官在台上宣布,修端聽到亦盡快就座。而獵人就在那裡被巨人屠宰。

×××

坐在電腦面前,允行非但沒有感覺到不愉快,還在自己的近況上打上這句歌詞:

今を変えるのは 戦う覚悟だ
屍踏み越えて 進む 意思を 嗤う豚よ

翌日他攜同智能手機在身上,若無其實地走進試場,把手機放在長袖恤衫鈕扣位,再裝作近視般找尋自己的位置,直至老師過來幫忙指出才停止。考完這一科之後,他就把這些相片寄給「進擊之十一人」,對方如此回應:

你好,我是專頁管理員洛基。我們不會接受你成為「進擊之第十二人」,雖然我們都在無差別殘殺,但希望的是顛覆這個考試制度,兩年前「順得人」事件也是我們發起,我們將會繼續這種顛覆行動。

身為後來者,我們不論你是誰,你都不再有我們純粹的靈魂。看你踩過別人的屍體,而毫無憐憫之心。Facebook Timeline上可以看得出你是個甚麽人:想必這些相片也是意氣之爭,或輸得不甘心吧。如果我們無意中照了你的考生編號,我們向你道歉,打擾了你了。不過功過相抵,一張相抵三十張相,看來你這種人也應該被天收。

最後送你一句,你在Facebook常常打的:R.I.P. Iconoclast is an icon clasted itself.

數十分鐘後,在專頁之上放著一條聲帶:是傳說中「I agree with you.」的聲帶。文題上寫著:

我們既是「順得人」,也是「進擊的十一人」。名字對我們來說不重要,正如偉大的黑客團體Anonymous一樣,英雄莫問出處。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發布了一百五十個考生編號相片。要大家知道的是:學生啊,就如幾年前全攻型收音機一樣;大家用力的分享吧,花生吧;幸運的你們,盡情嘲笑不幸的人吧,忘掉那個帶來不幸的制度吧。

考試走到這天已經是末路,只為把學生難倒,而從來不思考教育為何。學生走到這天已經是末路,只為考好試卷本身,其他卻一竅不通。剛剛有一個稱為The Iconoclast的傻瓜把相片寄給我們,卻從來不思考我們為甚麼要搞這麼多事。如果照這些相本身有甚麽罪的話,那就捉The Iconoclast吧,捉Evil Deed吧。我們從來不認為一張標貼的相有甚麽問題,一個標貼分開了每個人的世界與命運才是問題。一心不能一心,英秀不可英秀,一個建基於妄想時空的考試,應該把試卷撕碎堆填;還學生一個又一個的名稱,以及每一個名稱所象徵的獨特性以及身份。

如果世界有恐怖主義,是因為世界已經沒有巨人,只有螺絲。是因為看到高牆看不到天花,爬上了階梯卻走不出鐵籠。

We the liberators are here, so we never end liberation from paper.

×××

「進擊的十一人」始終沒有落網,他們再度沉寂落來;相反允行的檔案卻從考試局的檔案庫中永久除名,以及放入黑名單,永遠不可參加考試局所舉行的考試。一個社會中無身份、無學歷的人,儘管最後法庭只判社會服務令,對於他來說卻是人生的致命打擊。允行的強逼症已經完全痊癒,因為他已經遠離考試。而《越南大戰》的子彈不會射中自己,而自己即使用別人的槍射中自己,原來還是會有點痛的。

翌年香城考試局再次收緊考試規則,電話不可帶入試場,違者全部科目取消考試資格。同年「那不能說的」宣布香城將改名為香港市:即使允行已經叫了這個名稱二十多年,正如哎風、面書一樣。新一屆考生鄧洛基考中文的第一步不是背範文,而是背範詞,操範詞:錯一個扣一分,不論是哪一張試卷的哪一個部分。

忘了跟你說:「那不能說的」我們會叫阿爺。


殺人考察

$
0
0
VENETIAN-SNARES-MY-SO-CALLED-LIFE

(Cover Art) Venetian Snares: My so-called life

若嫌白麵包太清淡,
加鹽添醋,
鋪上花生果仁,
放進鍘刀下,
切成廉價的六元厚疊,
供茶客佐餐。

後現代的墨水筆,
將納米分子解構重組,
麵包失去了血腥味,
咖啡失去了咖啡因。

撤下白麵包薄片,
換上佛跳牆燉鮑魚,
擠那瓶腐肉的醬油,
滿足那日漸衰退的味覺。

把蜀道的香燭點明,
沒有消息人士據報,
將濫情的麵包回收,
買得兩錢幽香的五加皮。

二人在無言處應當沉默。


翠星のガルガンティア 01 – 03

$
0
0

[Dymy][Suisei no Gargantia][01][BIG5][1280X720][11-40-24]  [Dymy][Suisei no Gargantia][01][BIG5][1280X720][11-30-47] [Dymy][Suisei no Gargantia][02][BIG5][1280X720][11-35-09] [Speed&hakugetsu][Suisei_no_Gargantia][03][BIG5][1280x720][11-37-46]

繼《Psycho-pass》之後又一套掛虛淵玄名多人腳本的新番,所以對此作感覺很不虛淵思兼並不意外,話說這動畫實在是非常適合在《機械人大戰》參戰,超科技(Over-technology),純海戰戰場,銀河海EN回復20%;差點令思兼想寫一套《妄想機械人大戰》。

這新番跟《進擊之巨人》有著相同職業的主角——軍人,但變化方向卻相反:在《進擊之巨人》裡艾倫成為了軍人,而《翠星》中萊德則從軍人身份抽離;敘述方向迴異,正好是化解《進擊》那種純粹敵意的中和劑。論深度,此作比起現階段《進擊》要好:《進擊》對敵人的敘述流於平板。雖然煽情,但亦容易將異己者都化約成敵人;但《翠星》裡面卻將宇宙外敵與人類海盜分開,這點關鍵分別注定構成兩種不同有關「敵人」內涵的思索。

《翠星》對敵人的思考本質是矛盾的:我們會殺生,但不殺人;我們有武器,卻只用於威嚇。這點如果結合日本建國以來自衛隊的方針的話,大體還是正確的;並不可因為別人不遵守,所以我們亦可以成為破壞規矩的一部分,止戈為武的思想貫徹ガルガンティア(可以理解成一國吧)的軍事行動。

[Dymy][Suisei no Gargantia][01][BIG5][1280X720][12-32-02][Dymy][Suisei no Gargantia][01][BIG5][1280X720][11-28-24]

《翠星》對亞法隆的描寫亦是在高度現代化社會裡人的困境:定時睡眠(相當於現實生活的鬧鐘),以十四萬五千小時(折合超過十五年半)換取四星期於亞法隆停留,而唯有在那裡停留才可以自由飲食、睡眠以及繁殖。這裡說的是繁殖,與我們平常講的愛無關。透過無盡遠的天堂去令人低頭工作,卻因到達天堂而惘然;還自詡是人類的理想生活(亦即故鄉)。我們需要證明自己是優秀人類才可有這些權利,不優秀的人呢?這個潛台詞之中蘊含著濃厚的優生學歧視:而生命只是戰鬥與享樂的二元選項。這段話之後,鏡頭移去蟲洞(顏色上是人造黑洞),剛好以畫面暗喻人生意義的終結。

此刻有關地球的資訊還不夠,還不能推論出:有關地球的資訊是有人有意捏造出來。但具體效果就是失去地球的人類在宇宙不停的徬徨爭鬥,以為地球已經不可以住人。

[Speed&hakugetsu][Suisei_no_Gargantia][03][BIG5][1280x720][11-39-06]

憑科技水平推斷這個地方應該沒有熱核科技,更無須講甚麽量子重力。但環境設定卻是在近未來,冰冠融化後淹浸了所有陸地。論生存環境只能說是剛剛好,逐河而生去補充電能,最低限度的捕獵等。

值得留意的是本作對科技的描寫,一面倒地描寫過度科技發達所帶來的毀滅。第三話實際上揭示了故事可能的發展方向:成為世界的威脅中心(單極世界),劇情的流向則會在於萊德會否被武力的魔性所吸收,雖然這個發展的可能性較細;或成為軍備競賽的開始,Chamber的超科技令地球的科技水平大躍進。還有例如天外來客,或者是搜索隊已經找到他們的劇情。但虛淵有份做的故事一般不會這麼小家,多是大氣之作,思兼亦不詳述這些可能性。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語言在此作的意義,語言揭示了可能性。這也是與《進擊》故事最大的分別:《翠星》裡面,戰爭只是選擇;但在《進擊》裡面,戰爭是沒有選擇。這兩套動畫的互動實在太有趣了,思兼視乎劇情需要繼續更新此兩作吧。


低俗拼貼美學

$
0
0


前言:見到很多網友都怒批西九龍海濱長廊那團野(我不肯定是不是屎,我倒是沒能力屙出這麼有線條的屎),忽然令我想起幾個月前在輔仁曾經掀起的論戰:針對賈選凝的文學批評《低俗喜劇》,以及環繞「低俗」的思考。看看今天這些文章裡面有多少是適用的。以下節錄自輔仁媒體所有以「賈選凝」作專題的文章,以下列點引用句子全部都並非自本人手筆。(斜體為賈選凝原文)

  • 彭浩翔也不甘願停留在粗言穢語的快感上(不然他可以去得更盡),「低俗」只是一種搵食姿態,香港本土電影可以是《志明與春嬌》,但換個故事構思後,也可以是合拍片的《春嬌與志明》,一切都是「姿態」。真正低俗的人會安份守己繼續低俗,只有「聰明」人才不時提醒旁人:「你是低俗的。

  • 在面對低俗喜劇對大陸黑暗面的描述時,賈選凝她自己就率先心理不平衡了。她無視這些描述和印象的來源,首先就把發言者污衊成心理有問題的人:你心理有問題所以才會覺得大陸人質素低

    夠精神勝利法了吧?然後就衍生出很多扭曲的臆測,比方說香港人都心理變態,需要這樣那樣才能發洩心底的不安、電影製作人不負責任諸如此類,但她沒有意識到其實大陸社會真的是每每展現道德下限
  •  進一步說,每一個地方都自己獨有的文化,而那些文化當然包括其語言特色和本地人才懂的笑話,那是很正常。外地人看不明白,就應該謙卑地學習、搜集資料,而不是大吵大鬧。這跟強國人不了解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脈絡,看不懂《孤星淚》,罵外國人怎麼不改以辛亥革命為背景,好照顧十三億國人的水平一樣的可笑
  •  賈選凝猛烈批評《低俗喜劇》的另外一點,是它太低俗。看到這點真的笑了,因為這等同批評叉燒飯太多叉燒、功夫片太多功夫情節。個名都講到明,《低俗喜劇》就是sell低俗的,她卻將它當作文藝片(她真的這樣說的,她說「《低俗喜劇》作為一部文藝作品」,我想彭導都笑到肚痛)、說教片看待,說這部電影缺乏健康的審美、人文關懷精神云云。其實見識少、眼光狹隘的是這位「藝評人」,以為世間上只有典雅、上流、高尚的品味文化,而不知道文化有雅俗之分,市井和通俗文化,都是文化一大分支
  •  至於《低俗喜劇》是否低俗,大概我想指出一點是,人家打著招牌賣點是道出香港的「低俗文化」,我們說粗口,正正就是我們其中的文化,若然內地能夠上映一套有關內地「低俗文化」,而其內容是關於說粗口的話,大概同樣可取得共鳴,可是奇怪的是,人家從不說自己高尚,卻被影評說低俗,除非你想到一個高雅的方式說「屌」,否則別說我們不能滿足你的高雅
  • 遺憾地,作者將低俗等同低層次,犯了原則性錯誤。黃霑的不文集都好低俗,尹光的歌曲也是。但是尹光的歌曲反映社會現況,絕不低層次。低俗的表現手法,不等於低層次內涵
  • 如果我行完展覽後,寫出這樣的評論,大概會被大家罵到體無完膚吧。然而,藝術品的魅力就在這處︰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評論和分析

    前提是,他們必須對它們的時代背景、製作背景、文化根底等要有所了解,否則只屬妄評而已
  • 《低》在香港之所以成功,正正就是她所鄙視的「粗俗」︰《低》在內容中滲入了地道大量的港式笑話、只有香港人會看得懂的內容和語言以致粗口橫飛……誠然其尺度不能不令當局將它標為三級片,但這不代表《低》沒有其文化價值,亦不代表香港電影只有「三級」
  • 最後筆者謹用Andy Warhol的一句名言作結,並送給一切認為「假以時日就可以怎樣怎樣」的人和組織︰「They always say that time changes things, but you actually have to change them yourself.
  • 林氏提及莎士比亞傑作的歷久嘗新,但他沒有告訴大家的事,且補充如下:莎翁劇作生前鮮有受同時代的人重視,死後方由其友人收集刊行。雖得詩人賓莊臣(Ben Johnson)說項,在序言詩中贊譽其為「不僅屬於當代,而是空前絕後」(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但當時社會主流依然批評莎劇一無是處
  • 她認為港產片應該走向「健康的審美和省思現實的人文關懷。唯有如此,港產片才會再度煥發出它的生命力。」喂大佬,人家導演拍什麼關你鳥事,我也可以說春晚是北方文化霸權啦。趙本山、小瀋陽、郭德綱一類北方笑匠的小品也曾以取笑傷殘人士為樂,難道這也很健康審美,極能省思現實麼?2013年春晚小品那男角就叫郝建,「好賤」,「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邪(鞋)」一類的爛梗,依賈小姐所見也應該統統拿掉,不然春晚沒有生命力,沒人看的啊。到時候豈是賈大小姐能負責?喔,現在北方有好多人看春晚,那是不是證明大陸人低俗呢
  • 《低俗喜劇》宣稱「不喜勿看」,但這種將「低俗」的選擇權直接交給觀眾的態度,也正表現出創作者的不負責任。文化藝術有引導大眾審美的作用,因而生產一部提供低俗快感的作品,本身就是助長大眾的惰性
    • 這種觀點存在著一種危險的、常識性的心理暗示文化尊藝應該有教化群眾、具規範性的責任。的確,教化大眾的確是文化藝術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作用,更不應是唯一的作用。當我們把創作狹化到為某目的服務的邏輯機制上,這不旦不利於整體的創作生態和文化發展,更可以帶來很壞的後果,就是讓人潛移墨化的認同,藝術創作必須為健康、審美、甚至是某種政治正確的目的服務

  • 港產片作為本土文化產品中的核心資本,更應為觀眾提供健康的審美和省思現實的人文關懷。唯有如此,港產片才會再度煥發出它的生命力
    • 無疑,要「再度煥發港產片的生命力」(按:真有這樣的一種「再度」嗎?),賈小姐提出的確是一種方法,但未免偏於一隅。在這種「唯有如此」的邏輯之下,理解和尊重價值多性已不必再說,
      我們也無從教育香港人如何欣賞描寫人性醜惡、人世間恩愛情仇、甚或古怪異相的「惡品味」;不消說以「揭露真實」或「展示醜陋」了,甚至連反諷或譏諷,在這類邏輯下都能成為受指責的表現手法

  • 周星馳:呢度有屎一篤,邊個夠膽掂佢?
    李力持:咁多嘢唔玩?你使唔使玩屎咁核突嘅嘢呀?
    周星馳:Why not? 你咁講係因為你懶係受過高等教育,出入又懶係上流社會。係你嘅懶係學識,認為屎就係無聊同埋污穢嘅。就等於你老母或係大姨媽由細到大話俾你聽鬼就係恐怖嘅一樣,所以就算篤屎唔臭你都一樣睇佢唔起。鬼唔埋嚟咬你,你都一樣會驚。如果我哋能夠反轉呢個觀念咁就得嘞。夠膽埋嚟踏下佢吖
  • 反轉某個觀念,在一個自由社會至少是被允許的。但如果我們只有一種眼光,則一切反傳統、挑戰底線的創作都會被說成是一種「文化消費上的顛倒黑白、毫無反省能力的惡性循環」,因為那不符合所謂的作育、教化大眾的高級品味:
    • 男主角杜汶澤接受採訪時大言不慚:「低俗是港產片的一個核心價值。」本土創作者與受眾早已視「低俗」為理所當然,甚至理直氣壯地將其美化為「香港特色」,這種文化消費上顛倒黑白、毫無反省能力的惡性循環,才真正讓人感到悲哀。 

  1. 當創作不能為創作本身,而要服務另一個更大的相目的,其自由和純粹就得退位,甚至扭曲。能體現藝術創作是自由的其中一面,就是叛逆、踏界、挑戰底線精神,在一個成熟的社會裡,也應被允許甚至嘉許的。培育這一種思想、品味的彈性,實也應是文藝作的作育的一個目標。若觀眾心智足夠成熟,解讀一部電影、甚至試圖以小見大,推論至整個電影甚至社會風氣時,就不會只注視(或拿來批判)當中的所謂「賣片成份」例如粗口、性愛、奇情等等,而是能看到當中反映出來的社會現實和悲哀。但如果我們本身就不相信受眾的欣賞能力,甚至是暗地肯定「睇死你班友都係因為Dada爆炸糖同X騾仔先睇啦」,那就自然會產出如賈小姐文中一種嫉俗觀:

    但這恰恰是讓人最心驚之處——因為「只」拍給香港,所以可以臨時起意即興拍攝,交出一個東拼西湊的故事,因為「只」需要本土觀眾看懂,所以夠爛夠俗夠低級,就能令他們high至極;因為要滿足港人,所以要盡情釋放這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內部人們壓抑心底的粗俗低劣,將guilty pleasure 變成guilt-free pleasure

講到尾,屎猶如此,放在公共空間已經超額完成,令人噁心已經達到其應有之功:而往往令你們「噁心」之事則被擁兵自重成為本土文化,本土有低俗而並非只有低俗,但如果這種低俗只是一種流於本土思考的偽善與特權,那兩件事也只是在中港政治的透鏡下看不同的屎:那屎浪漫,而此屎低劣。


《惡の華》01 – 03

$
0
0

[KTXP][akunohana][02][BIG5][720p][MP4][14-14-22] [KTXP][akunohana][01][BIG5][720p][MP4][14-23-26] [KTXP][akunohana][02][BIG5][720p][MP4][14-16-01] [KTXP][akunohana][02][BIG5][720p][MP4][14-16-13] [KTXP][akunohana][02][BIG5][720p][MP4][14-16-58] [KTXP][akunohana][03][BIG5][720p][MP4][14-20-31] [KTXP][akunohana][03][BIG5][720p][MP4][14-20-54]

文學改編動畫一般都很難,就算要穿插與文學作品的互文也相當不容易,但這半年來竟然看到兩套不同的作品:《來自新世界》挑戰傳統動畫商法。《惡之華》則一開始就本著烈士的覺悟做動畫:以美術表達手法而言非常前衛:全線稿色塊無陰影。有一說是噱頭,亦有一說是經費不夠。思兼嘗試分析一下這動畫背後可能有的含義(或者大家猜對了),觀眾亦應以烈士的覺悟去看動畫(笑)。

這動畫以極特別的角度去探究很常見的青春躁動:以性覺醒為切入點探究一般男生對「女神」與「性伴」的分別(「性伴」思兼此處取廣義,即一起探索性的人)。思兼不敢說是全部男生,你可以當是毒男的自白,反正這故事本身就用相當戲劇地處理人物關係:例如怎麼可能在學校圖書館把春日高男的衣服,吵鬧到這個地步而不被發現。好吧,思兼也不吐糟了,重點是在這種場景之中,人物自己以及他們之間的心理掙扎才是這動畫的主要劇碼。

從春日高男講起,他是個極易受朋輩影響的懦弱文青。加上波特萊爾的著作《惡之華》對美的描寫,更加令他沉醉在不同的幻想之中。以他的詩作窺視佐伯奈々子的透鏡,如果以愛之名以外的性都是扭曲的話(故事中放大這部分的描寫),這是故事的第一層扭曲:他將佐伯視為女神則可從他吟唱《讚歌》中可見(思兼只找到英文版作折衷,與原文有些微分別;但由於思兼日文並無英文那麼好,暫時湊合著吧。):

To the most lovely, the most dear,
The Angel, and the deathless grail
Who fill my heart with radiance clear –
In immortality all hail !
Into my life she flows translated
As saline breezes fill the sky,
And pours into my soul unsated
The taste of what can never die.
Sachet, forever fresh, perfuming
Some quiet nook of hid delight;
A lone forgotten censer fuming
In secrecy across the night.

這完全就是毒男與女神的描寫吧(笑)!喜歡對方卻不敢直視,說自己喜歡了一年卻只敢回憶她的小褲褲,在詩歌中更把她美化成為天使,又是純潔而高貴的完美想像,這根本就是不折不扣的崇拜。這與愛幾乎無關,或者這樣說:愛只是這種無法言喻的感情的調味、以及給予自己道德審判的偽造通行證。壓抑不住的衝動終於找到了女神的衣服這個出口,卻又被仲村所發現。在這種破禁與崇拜之間的苦痛中煎熬,而在當中卻因為自己的慾望被滿足而感快慰。

仲村正好在這個時候變成了春日高男推卸責任、以及懺悔的對象。契約、以及要求他寫變態的文章,成為了高男面對道德災難的棲身之所——因為他無論做甚麽,反過來都會成為仲村所認同的東西。高男那佔有的快感使他變成佐伯的光環下的罪人。高男在被換上仲村的衣服的時候第一次直視這已開的惡之花,這部分的高男不知不覺認同了仲村,亦所以被仲村所操控,並對仲村也產生性慾(畢竟挑動了噬咬的情慾卻又無處宣洩),結果卻變成了為仲村出頭的結果了。

而佐伯故事線嚴格來講在第四話才開始,思兼雖然仍未搞清楚來意,但從結果看的話:春日高男的天使一面(也不很天使啦,只是崇拜女神)會重新建立起來。因此仲村也會更用力地推倒這道德的高牆,也恰好成為了兩個自己的三角關係(笑),明明沒情侶關係卻也有背叛感。

故事最有趣(也最惡趣味)的就是高男自己廢到不得了,他不斷試探人渣度的新高(當然也多得仲村表現出來近乎瘋狂的操縱欲)。其次就是較為另類,毫不諧和的旋律,以片尾曲為最。不過這套要寫集評將相當困難,因為內容進展肯定很緩慢,每集最多就一兩個主要劇情。反而要說他怎樣描寫卻是難事。暫時決定每三話寫一次吧。


Viewing all 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